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学生甲:“唾涎沫”“淌清涎” 这是学术书面术语,我想患者来诊时的主述症状大概都是 “清口水多”。而这种 “多”,不仅《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明确有 “脾为涎”“肾为唾” 的不同,《金匮要略》中有着更为复杂的临床证治内容,说明它绝非是一个简单的症状。那么,像这两例久治不愈的患者,该如何辨证施治呢?

老师:欲正其本,须澄其源。我们还须先从提出这两个概念之经典著作中去探究。《素问·宣明五气篇》是旨在宣述和阐明人体生理病理活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篇经文,其云:“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其本义是口为脾窍,涎出于口,故涎为脾之液;足少阴肾经之脉循喉咙挟舌本,通舌下廉泉穴,唾出于舌下,故唾为肾之液。显然这里是讲五液各与一脏密切相关,并未提涎与唾有质地或性状之别。后世著作,包括仲景在论述时都沿用了这个含义。那么,临床当如何对其加以把握和辨析呢?我认为首应通过相关脉证,判别其为何经疾患使然。亦即涎唾不必凿分,而其清稀稠浊却是辨识病属何经、为寒为热之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