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解惑

思辨解惑

学生丙:老师历来重视临证思维,认为临床误诊除技术水平、责任心等因素外,思维原因当属首位。在诊治疑难病症时,思维能力更起着特殊的作用。这例患者,接诊即辨为痰患,治疗直指痰邪,疗效之佳,令人满意。而从辨证思路看,却是循轨的。也就是说,单就辨证法则来看,一般医生都会采用,为什么1 年多来迭治无效呢?

老师:不错,这例患者的诊治用的是逻辑推理法,你所说的循轨思维大概指此吧。你看,病起于春节亲朋会聚,恣饮暴食致脾伤而起病。脾伤则失运,失运而湿停,湿停而浊蕴,浊蕴而生痰,痰蓄而阻滞;湿为阴邪,郁而伤阳,阳虚失于温煦,气机因之而失于宣畅,复又加重湿邪蕴停。可以看出,这一认识过程及其逻辑推理链条是连续的。因此,应该不是一个太难辨析的病证。而为什么历经1 年半,屡易医生均无效呢?我想大约有两个原因:一是被局部症状禁锢了思维,只想到是足部疾患,选用多种外用药就是这种认识的明证,它反映了思维的局限;二是认识停滞于 “湿” 的层面,所有内服药都不离治湿这一目标就是明证。前面说到过此病因湿而起,也因湿而步步加重,治湿应当是不错的。但问题是湿已成痰还专于治湿,岂非混寒冰为流水,欲搔痒而隔靴吗?它反映了思维的表浅。局限和表浅都反映了思维的残缺。这是对病性不能总体观照,对病症不能步步深入推论以直逼内核,因而无效的主要原因。此外,临证思维是医生在临床经验基础上,据已收集的资料所进行的一种带直觉性的创造劳动,同样的资料经不同的医生推理分析后,可得出不同的诊断。因此,医生临床经验的差异,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辨证的准确性。

进修生甲:老师用治痰之法如此快捷地治愈了这样的沉疴痼疾,可见该法作用之神奇。请再详谈一下痰证的相关问题,好吗?

老师:中医最早的典籍中有饮无痰,如《内经》全书就不曾提到一个 “痰” 字,连《素问·宣明五气篇》论五脏化液时,也只提到 “心为汗,肝为泪,肺为涕,脾为涎,肾为唾”,这概括人身最常见排泄物的论述,也唯独无 “痰”。《神农本草经》载365 味药中,也无一味治痰之药。明确提到 “痰” 字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但通观全篇条文,基本是对饮的论述。

进修生乙:饮和痰不仅有 “清稀为饮,稠浊为痰”“饮属阴,痰属阳” 之别,而且还有 “饮因于湿,痰因于热” 之异,二者相异却紧密相连。为什么典籍竟详饮而漏痰呢?

老师:这说明中医学术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痰之为证自《金匮要略》明确提出后,元代王隐君在《泰定养生主·论痰》中写道:“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为咳为嗽。” 他在罗列了近50 种与痰相关的疾病后,总结出 “无端见鬼,似祟非祟,悉属痰候”,从而为 “怪证多为痰作祟” 提供了理论基础。明代以后,对痰证辨治已达阐幽发微的深度。痰为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得到了一致的认同。

进修生甲:经老师这么一说,对痰的学术沿革和其病理学、治疗学意义有了轮廓上的认识。但对于刚才提到的 “怪病多因痰作祟”,还感到有些不解。为什么怪病总责之于痰呢?您能结合临床再举例加以说明吗?

老师:这个问题王隐君已讲得很清楚。痰既为有形之物,又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气又与血偕行,而人内有脏腑经脉,外有筋骨孔窍,痰之随气,犹杂物之随清泉,杂物停于何处,即坏何处观瞻,而痰停于何处,即见该处症状。这不仅决定了它发病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它所导致疾病的奇异性。因此一些症状奇特罕见,常法辨析难明究竟,常规治疗了无寸效的病证,不少是由痰所致的。我举个例子。某女患者,40 岁,记忆力下降至马上忘记的程度,已2 年多,终日头沉昏胀,懒言嗜睡,全身沉重。体丰,脉迟细,苔白薄,舌质红,血脂、血压均高。辨证为痰湿中阻,清阳不升,脑失健养,浊阴不降,心神蔽蒙。处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半夏10g,白术12g,天麻15g,茯苓15g,化橘红12g,炙甘草10g,苍术12g,白芥子10g,藿梗10g,白芷12g,薏苡仁30g,草豆蔻10g,安息香10g(冲)。服4 剂,诸症减轻。再服11 剂,记忆力明显增强。考其3 日内之事,能详细回忆,其余诸症大部分消失。

进修生乙:老师所举病例确实说明痰之为患,不仅表现多端,而且常常症状怪异,这使我们年轻医生感到很难辨治,能有一个基本把握尺度吗?

老师:当然有。其实从上列病案中已可看出,如望诊多形体肥胖,神疲倦怠,面色少华,舌体胖大;问诊多声低懒言,多病程较长,且多有脾气受伤史;切诊脉多濡细虚迟等。

进修生甲:那么,痰是否只关乎内科疾病呢?

老师:当然不是。痰不仅关乎内科中风、失语、眩晕、健忘、头昏、头痛、耳聋、胸闷、脘痛、呕吐、臌胀、瘫痪、麻木、失眠、自汗、癫img、郁病、恶寒、身冷、脚气、肢体疼痛等数十种病症,外科的阴疽、流注、流痰、瘰疬、乳癖等也可是它的终极产物。此外,妇科的白带、不孕、月经不调,儿科的惊痉疳疝都可能由痰作祟。急诊患者的意识昏蒙、神志不清,更是大家熟知的痰迷心窍。至于久治无效的各种疑难病证更是多数与痰相关。

实习生乙:那么除一些难辨的怪证外,痰证的常规治疗是否还要辨证分型呢?

老师:当然要。临床一般联系五脏进行辨析。如风痰属肝,热痰属心,湿痰属脾,燥痰属肺,咸痰属肾。各类证候的共同点是均有痰证,不同点是各有该脏的病理特征。

进修生乙:还有一个问题,即痰和瘀的关系。它们都是因病而生的病理产物,同时却又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目前,瘀的研究很深入,关于痰,老师今天已讲了很多,请再谈谈痰瘀相交为患的情况好吗?

老师:痰瘀相交为患的情况临床屡见不鲜,如前所举诸例痰证,有的就兼有瘀证。痰之所成,或由脾虚失运,所谓脾为生痰之源;或由肺阴受伤,虚火灼津;或由食积所酿;或由气郁津凝。血之所瘀除因外伤所致外,或因心阳不足,推动无力;或因肝气郁结,气滞致瘀;或因脾失统摄,血溢致瘀。可见,无论痰还是瘀,都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就是说它们有着共同的发病学基础。另外,痰浊蓄积日久亦必然阻滞经络引起或加重血瘀,血瘀日久亦必然影响津液的运行,导致或加重痰浊蓄留。因此,不少慢性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几乎都存在痰瘀并存的情况。所谓久病必瘀、久病入络即包含着对上述病理情况的概括。

进修生乙:那么,应当如何治疗这类疾患呢?请老师结合病案谈谈。

老师:痰和瘀本质上都是机体失却健运,废浊之物蕴蓄,它们相互纠集阻滞脉络,即成了痰瘀交阻证。其特点是既有痰的主症,又有瘀的见症。此类患者一般病程长,症状复杂,且多有器质性病变。而治疗时不可囿于器质性病的诊断,也不必痰瘀分治,可痰瘀并治,兼顾其他。如一患者,近1 年来终日感头昏沉蒙蔽,常整夜失眠,最好时每夜也仅睡眠2 ~3 个小时,全身潮热、自汗,腹中雷鸣,困倦身沉。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黏血症等多种宿疾。面色晦暗,腹部丰满,舌体胖大并可见瘀斑,脉涩。诊为顽固性失眠。辨为脾虚失运,阳气式微,痰瘀交阻,干扰心神。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味:水生半夏30g,薏苡仁30g,天麻15g,白术12g,郁金10g,当归尾12g,生地黄12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30g,川牛膝10g,赤芍10g,桔梗10g,水蛭10g,炒莱菔子30g,胆南星10g。上方服4 剂后每晚能睡6 小时左右,昏沉诸症亦显著减轻。坚持服至11 剂,睡眠完全正常,上述见症全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