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
学生甲:这不仅是病程达30 年之沉疴痼疾,而且是麻木、无汗、水肿三大主症相伴相纠之复杂证候。两次住院和久服各类中药无效,说明了其治疗难度。辨治思路,似不应步前述诸医之后尘,而应从三症之病因中寻求相因为患的病理关系,再从中找出其根本病机,以遣方治疗。这或许很困难,而舍此有何办法呢?
老师:这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切入点。《内经》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难经·三十二难》云:“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 是以麻木之病,未有不与营卫气血相关者。而无汗一症,亦紧关乎营卫,故景岳云:“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 可见,两症之因,皆系营卫。那么水肿一症呢,自然也与营卫密切相关。《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有一段经文,对此机制作了说明。其云:“寒气不足,则手足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 它清楚地说明了阳气不通,阴气不流,营卫不利所引起 “气分” 病的多种临床见症。然气分病与水病又同出一源,只是一表现为肿,一表现为腹满胁鸣。而除条文已明确提到营卫不利可致 “不仁”(即麻木重证)外’,其肢冷、骨痛、恶寒与本例之长期无汗亦均为气血不足、营卫不利所导致的不同临床表现。可见本案主症虽有三,而其根则一。
学生乙:刚才分析的麻木、无汗与营卫紧密相关,容易理解。所论水之与气,同出一源,亦有唐宗海 “气生于水,即能化水;水化于气,亦能病气” 之说为据。但气水之病(如本例水肿)与营卫如何相关,我却百思不得其解。而不明白这点,则很难认可 “症虽有三,其根则一” 的辨证结论。
老师:这是一个非三言两句所能回答的问题,既然尖锐地提了出来,只得欲休还说了。先师江尔逊研究《伤寒论》时,曾提出过一个崭新的研究切入点,即 “阴阳营卫血气津液一体论”,认为此八者间不仅关系紧密,甚至本质相同,故常可互称,并认为用这种 “一体观” 能够揭示疾病演变规律和治疗机制,因而对调和营卫之祖方桂枝汤进行了深入研究,将仲景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减演变的50 个方,分为本方证、加减方证和类方证三大类,用 “一体观” 将之如线贯珠般地串接起来,并明确了气水不和即为类方证所主。江老认为,当营卫不和时,部分患者可受禀赋、宿疾、治疗等因素影响,演变成水气不和证。此类证候源于营卫不和,虽有病机演进和变异,而本质仍不离乎营卫(血气)。其中,有不同部位的阳伤饮停和营卫不和向气水不和转变的阶段过渡证,它们的治疗,均当以调和营卫血气为总原则。本例的水肿见症,正是这种阳伤饮停和营卫不和向气水不和转变所致。因而,治法自然可与其同时存在的麻木和无汗二症相同,于营卫中求之。
学生丙:通过这一剖析,对前面所列《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 之 “气病” 何以与水肿为同出一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何方才能既关照到营卫,又能紧扣这 “演进” 和“变异” 了的病机呢?
老师:我准备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本方,同时加入附子、白术二药以力求 “紧扣”。因为营卫不和演变为气水不和所导致的阳虚饮停可表现于不同部位,本例之下肢肿为肾阳受伤,当用真武汤,而营卫不和已转为水气不和后,则当遣用苓桂术甘汤,此二方均已含于我准备遣用的方中,故此二药的加入,非仅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用了两味药,而是合入了两个不同主证的方,其用亦非单纯着眼于水肿,而是针对营卫不利这一根本病机。
诊断:①麻木;②无汗症;③水肿。予防己黄芪汤合鸡鸣散。
黄芪30g,防己10g,白术12g,薏苡仁30g,通草10g,紫苏12g,吴茱萸10g,木瓜10g,槟榔10g,桔梗12g,生姜15g,车前子15g,大枣20g。4 剂。水煎,每日1 剂。
2006 年5 月15 日二诊。上方服完2 剂,水肿即明显消退;服完4剂,水肿基本消散,行走较灵便。
续上方再服4 剂。
2006 年5 月19 日三诊。全身仍麻,皮肤感觉不灵,身仍无汗。
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2g,炙甘草10g,茯苓20g,半夏10g,生姜10g,大枣20g,白术12g,鸟梢蛇30g,薏苡仁30g,炮附子30g。7 剂。
2006 年5 月26 日四诊。麻木大减,尤以左上肢减退明显,步履轻松,已能散步行走3 小时。下肢微浮。苔黄厚,舌胖大。
上方加白豆蔻10g,杏仁12g,法半夏12g,通草10g。
2006 年6 月27 日五诊。上方服20 剂。现身麻基本止,胸背已有汗,身体轻松,紧束感消失。
续上方20 剂,嘱隔日1 剂,以作巩固。
2006 年8 月21 日六诊。上身已全部正常出汗,身麻仅右侧稍有感觉,双踝下午略有微肿。要求带药返乡。
疏第三诊处方10 剂。嘱慎风寒,勤活动,戒生冷,以杜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