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学生甲:头痛虽为常见病,而治疗并非易事,这是因为导致头痛的原因十分复杂。李时珍将之归纳为外感、气虚、血虚、风热、湿热、寒湿、痰厥、肾厥、真痛、偏痛等十大类。至于其病机,李中梓认为 “皆六气相侵,为真气相搏,经气逆上,干于清道,不得运行,壅遏而痛”。本例症状表现当属上例偏痛范围,而前医已用专治偏头痛之验方,该方药性猛烈,有开通经气、斩关夺隘之力,但却无效,难道非邪气为患吗?而虚性头痛似不致如此剧烈,且不会规律性的定时发作,真不知当如何辨治。

老师:对于偏头痛,李时珍认为 “右属风虚左属痰热”,而验之临床,似不尽然。倒是程国彭之说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他说:“三阳经上至于头,皆有头痛,唯太阳经脉最长,其痛居多,故头痛为表证。” 那么如何鉴别三阳头痛呢?他说:“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故凡少阳头痛,耳前后痛而上连头角也。” 本例正符合耳前后上连头角之痛,且兼有口苦,因此当属少阳头痛,而汗出恶风又符合太阳中风证条文,故辨证为太阳少阳合病,营卫失和,湿浊上逆之头痛。

诊为偏头痛予小柴胡汤合桂枝汤。

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2g,桂枝10g,白芍30g,党参20g,炙甘草10g,川芎40g,生姜10g,大枣20g。1 剂。水煎,日1 服。

6 月1 日二诊。药后十分舒适,但午后又剧痛一阵,缓解后转为持续性微痛。疼痛不再局限于左侧,呈散漫性,左眼仍压痛。脉滑数,舌苔如前。

上方加吴茱萸20g,决明子24g。1 剂。

6 月2 日三诊。药后痛止,大便通畅,左眼压痛大减。自觉20 多天来从未有过之舒适。脉滑象已缓和,黑苔退但仍黄厚。续上方3 剂。

后连续3 次复诊,诸症由递减而消失。

7 月15 日因他病来诊,云未再复发。

时隔11 年后之2004 年夏,已退休回原籍之患者,因他病专程来诊,云前证一直未曾再发。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