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学生甲:细究本病之起,当因于食伤。春节期间,起居无常,饮食无节,暴食狂饮,脾胃受戕。初起未及治疗,继而治不如法,胃病伤脾,脾失健运,转为泄泻。

学生乙:《素问·痹论篇》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说明暴食是导致胃肠疾病的重要原因,治食伤之法,也因此而不离消导。一般认为只需分上中下脘论治即可。其在上者宜吐之,在中者宜消之,在下者宜夺之。而人们却普遍忽视了一个问题,即其虚实的误辨误治,是病之由食伤转化为慢性泄泻等证的重要原因。景岳在食伤论治时,首先指出“凡治饮食暂伤者,亦当辨虚实,若停滞中焦或胀或痛者,此实证也”,同时指出 “饮食伤脾而吐泻已甚者,但察其无中满、无腹痛而唯呕恶不能止,此其食物必已尽去,而以中气受伤大虚而然”。可见,同为食伤导致的胀痛吐泻,对其治法却有着迥然不同的要求。

本病泄泻之起,紧承于食欲减退、反酸、呕逆治疗之后,与前医着眼食积,忽视脾虚这一重要的内在发病原因,而猛投消导药有关,因而,食积虽祛而脾胃更伤。

老师:古有 “无湿不成泻” 之说,而湿之所成,因于脾之失于健运。如果说本例患者食伤其胃于前,胃病及脾于后,脾虚而成泄泻于再后的演变规律成立的话,那么,其泻之既成,治不如法,再拖延成了慢性泄泻,则是其病程演进的必然结果。这时病情已非寒热虚实之某种单纯情况可统,病位已非脾胃肝肠某个单一脏腑受伤,其治疗,消之益伤其气,补之必恋其邪。《医宗必读》虽有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等九类治法,而竟无一法适宜。然其粪检无痢疾之候,泄泻之诊断无疑。而便后肛热则为有热之征,久泄又系脾胃虚寒,虚寒而夹热,当属寒热错杂证;其阵泻清水,为土虚木乘之候,木者,厥阴肝经也,而《伤寒论》厥阴病之主方乌梅丸正是寒热并用,且方后明确写到 “又主久利”,故其当属极为对证之方。

诊为泄泻。予乌梅丸加味。

乌梅12g,北细辛10g,肉桂6g,白人参10g,炮附子30g,干姜10g,黄连10g,黄柏12g,当归10g,生麦芽12g,生山药30g,淫羊藿12g。2 剂。水煎,每日1 剂。

9 月9 日二诊。服完2 剂,大便接近成形,排便次数减至日2 次,疗效之速,令我使料不及,击鼓再进。

续上方加炒白术10g。3 剂。

9 月12 日三诊。大便成形,但便后肛门尚有热胀感。本 “调气则后重自除” 之旨,加用调气药。

上方再加升麻10g,枳壳20g,广木香10g。3 剂。

9 月18 日四诊。大便正常,肛热胀感消失。改用初诊方9 剂以求根除。

10 月28 日专程前来告知,已停药20 余日,纳食正常,大便每日1次,滋润成形,便后无不适感。精神转好,体重渐增。

2 个月后,复来电告知,无任何不适,体重已恢复至病前的73kg。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