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解惑

思辨解惑

学生甲:我阅读古代名家医案时,常为先贤惊人的快速疗效所震撼,产生和医圣张仲景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一样的敬佩之情。与此同时,十分自然地想到了 “覆杯即愈”“效如桴鼓”“立竿见影” 等一些说明疗效快速的形容词。但总认为那是医学大师们技术臻于炉火纯青后的专利,一般临床医生似难求得如此神奇的疗效。今天亲自随师诊治了这例患者,见证了疗效,使我真正体会到了 “效如桴鼓” 不是形容,确是事实。“立竿见影” 也不是大师级人物的专利,只要深研经典,饱读医书,复又精心于临床研究,为医者也许都是有可能取得的。它大大增强了我研究中医的信心和接诊急重患者的勇气。

老师:“效如桴鼓”“立竿见影”“覆杯即愈” 等形容词,不过是说明服药后生效的快速。它其实折射出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对中医临床见效快慢的估价问题。过去有将中医称为 “慢郎中” 者,今时有 “慢性病找中医” 之说,这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中医生效时间的一种误判。其实,不管慢性病还是急性病,只要辨证准确,中药生效一样很快捷,有不少病症都是当日,甚至只服下一二次药即可见效的。本书的很多病案都证明了这一点。

学生乙:这例患者头痛之剧如裂,呕吐之顽逾年,而其所以能效如桴鼓,乃因为悉遵《伤寒论》之条文。那么,隐藏于条文背后的,必然有该二症的共同发病基础。这个 “基础”,也必然是吴茱萸汤的特异性作用点。老师起手即毫不迟疑地遣用了该方,必对这个 “特异性作用点” 早已了然于心,请给我们讲讲。

老师:本案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证。厥阴受寒,肝木横逆,乘伤胃土,胃失和降,故呕吐;阴寒之气,随经上逆,抵头达颠,故头痛。可见,厥阴寒气是导致呕吐与头痛的根本原因,这或许就是你所说的 “共同发病基础” 吧。吴茱萸大辛大热,直入厥阴,辛以散寒邪,热以逐阴气,其性之悍,其力之雄,能直捣这一发病基础。配合辛温之生姜,散逆止呕,使胃浊随吴茱萸而下泄。再入大枣、人参,甘温以益气和中,使全方在散寒逐阴、捣其发病基础的同时,兼有了补中泻浊之功。我用时加了半夏,意在直止其呕,而加用川芎、葛根,则既为升清,复有扩张血管以快速缓解头痛之意。

学生丙:老师先前分析到,干呕、吐涎沫、吐清水病机均同,故都正用吴茱萸汤。这是否意味着临床应用吴茱萸汤时对干呕、呕吐以及吐出物情况并无严格的限定呢?

老师:是这样。这从《伤寒论》吴茱萸汤出现3 次对吐的描述可以得到证明。我们从第243 条之 “食谷欲呕”,第309 条少阴病之 “吐利” 以及第378 条之 “干呕,吐涎沫” 可以看出,不管欲呕、干呕、吐利、吐涎沫、吐清水均是吴茱萸汤的主症之一。

学生丙:强调呕吐仅是其主症之一,那就是说单见呕吐还不能使用。

老师:是的。你看少阴吐利条文明确指出,须同时见到 “手足厥冷,烦躁欲死”;阳明条文明确提出 “食谷欲呕”;而厥阴条文则必须有“头痛”,柯韵伯甚至强调 “不头痛者,半夏干姜汤主之”。可见呕吐作为吴茱萸汤见症,只有与阴寒内盛、浊阴不降导致的其他见症相结合,才能确认其为吴茱萸汤证。

学生甲:本例患儿年仅12 岁,而病程已1 年,用吴茱萸汤竟取得如此疗效,这是否说明只要见到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不论何种年龄,甚至推而广之,不论哪科疾病均可应用。

老师:是的。治病在于针对病机,吴茱萸汤所针对的病机是阴寒内盛,肝寒犯胃,浊阴上逆。而 “干呕,吐涎沫,头痛” 等条文,只是仲景将之凝炼后例举的供操作的指征。因此,凡病机相同者不论呕吐情况如何,亦不论头部疼痛是否在颠顶,均可应用。不仅如此,无论病程久暂,用之均效。如2007 年6 月治一老妪,左侧偏头痛,痛前半小时泛吐清水,继之疼痛发作,发时须服3 片索米痛片(去痛片),抱头覆被,咬牙强挺半小时许方可慢慢缓解。如是12 年,久治无效,痛苦不堪。用吴茱萸汤加柴胡仅服2 剂疼痛、泛吐清水均大减,坚持服15 剂,12年之痼疾竟得以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