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
老师:这例患者住院1 年多而不能出院,一畏再度晕厥发生意外,二因尚有诸多症状缠身,老处于半卧床状态。你们先各自谈谈自己的处理意见。
学生甲:本病为怔忡。怔忡多因于心血亏虚。如《济生方·怔忡论治》云:“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亦云:“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 故本病当以养血宁心、益气安神为治。可否考虑用归脾汤合安神定志丸加减?
学生乙:本病属西医之冠心病,其怔忡心悸乃由冠心病所致。而冠心病的基本病机是气滞血瘀。其冠状动脉阻塞,血瘀脉络的病理改变为中西医所共同首肯。《素问·痹论篇》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并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均强调了脉络为瘀血滞阻的基本病机。加之病程已1 年多,久病必瘀,故似应着眼于祛瘀活血,兼顾其他。可否采用《素庵医案》之桃仁红花煎加味?
学生丙:怔忡一证虽有虚实不同,痰火之别,血瘀血虚之辨,以及病程阶段之异和兼夹证之殊等情况,而该患从症状到脉象,一派虚寒。若补血,恐缓难济急,若祛瘀又恐愈虚其正,建议用参附汤回阳逐阴,益气扶正,或许可在阳回正复之时,不治怔忡诸症而诸症可失。
老师:大家刚才从不同角度对本案进行了辨治,均不无道理,但思维似有些受病名诊断所囿。其实我们如果先不把怔忡、冠心病这类诊断放在首位考虑,而仍从辨证论治人手,是能很快拨云见日地发现病证症结的。其头晕目眩,心悸筑筑,泛吐清涎,乃痰饮内伏所致;胸闷胸痛,乃浊阴不降,气滞血瘀所生;长期头昏并曾晕厥,乃清阳不升之象;脉迟细,乍疏乍密,乃心阳虚损之征。证属心阳虚损,痰饮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之怔忡、眩晕证。
治宜温通心阳,散寒蠲饮,升清降浊。苓桂术甘汤合麻辛附子汤加味。
红参12g,麻黄10g,生附子20g(先熬半小时),北细辛15g,泽泻30g,白术15g,茯苓20g,桂枝10g,白芥子12g,甘松12g,枳实10g,半夏20g,生姜12g,安息香3g(冲)。6 剂。水煎,每日1 剂。
4 月7 日二诊。药后初时矢气频频,而再服则不再矢气,甚感舒适,怔忡明显减轻,清涎减少。
4 月12 日三诊。有时尚感心悸。而泛吐清涎全止,头眩消失,可自行漫步庭院,仅稍觉头昏。
出院回家。停用抗高血压药以外之所有西药及中成药。每隔半个 月或1 个月由家人前来带药1 次,一直以上方加减维持,1 年后已能从事家务劳动。
1995 年3 月23 日自行乘车从数十里外之老家来诊,云一年多来仅偶有欲昏感,轻微胸闷痛和泛清涎现象,均约10 分钟即自行消失,而只要坚持服上方数剂则可控制半个月以上。观其舌底血管青紫,前方加水蛭10g,嘱三五日服用1 剂。
2001 年9 月7 日,因清晨突发偏瘫,昏迷中风死亡。
服上方治疗近8 年的时间里,其怔忡一直得以很好的控制,最后也未成为其致死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