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
学生甲:这例患者是用 “金指标” 确诊了的 “猫抓病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是身体的一种重要防御组织,当细菌侵入组织后,它起到一个“岗哨” 的作用,防止病原菌进入淋巴和血液而造成感染扩散,然其自身却因之而产生了炎症反应,形成了淋巴结炎。该患者未见发生严重的全身毒性反应,应该是淋巴结对细菌强有力的 “过滤” 后,有效地发挥了防御屏障作用的缘故。不可思议的是,相对局限之肿势,为何历经2个多月住院的中西医治疗,仍无消散迹象?其疼痛不仅长期不止,且近日又趋加剧?也就是说,其肿胀之顽固和疼痛之剧烈,用 “淋巴结炎” 都很难解释。
学生乙:住院期中,前医将之归于疮疡和痈证,似乎也是正确的,所用方药亦属对证。但坚持服药2 个多月,虽有小效,而甚不理想,说明辨证上一定存在问题。
老师:你们从西医和中医两个方面提出了质疑,看来对本案的西医治疗和中医辨证确都需要重新研究。
细究本证,肿块骤起,其初起于左上肢内侧者,并无明显红肿发热,切开排出并非脓汁,仅系水血混合液。而后之起于腕部者,更是迟迟未见化脓。综观其症,其肿为发无定处之漫肿;其疼痛不限于肿块部,而系双上肢不定处。整个表现,符合流注 “漫肿疼痛,皮色如常……此处未愈,他处又起” 之临床特征,故当诊为流注。考方书多将流注分为暑湿流注、湿痰流注、余毒流注和瘀血流注等。其中余毒流注多因先有某种局部感染,毒气走散,流于经络而成,本案之病情与之相近。而湿痰流注又为各种流注所共有的病理基础,因此,辨为局部感染,湿痰为患,毒气走散,流于经络之余毒流注证。
予败毒流气饮加减。
茯苓15g,白术12g,白芥子10g,半夏12g,枳壳10g,当归10g,三棱10g,莪术10g,羌活10g,独活12g,川芎12g,北细辛10g,白芷15g,柴胡10g,木香10g,赤芍15g。3 剂。水煎,每日1 剂。
3 月10 日二诊。双上肢疼痛明显减轻。续上方15 剂。
3 月27 日三诊。上方每日服1 剂,疼痛更见日减,药后每有矢气频频现象。左上肢偶尔尚有窜走疼痛感,右上肢疼痛已止。
续初诊方,去三棱、莪术,加路路通15g,穿山甲珠6g(冲)。
4 月16 日四诊。上诊以来,断续服药10 剂,双腕肿块消散,疼痛止。昨晚左肘部又感有些疼痛,唯恐复发,故又来诊。续予前方5 剂,以巩固疗效。
2008 年12 月25 日,追踪随访,已近3 年,未再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