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解惑

思辨解惑

学生甲:本例病案,功在会诊。会诊不仅是解决疑难病证的有效方法,也是学术交流、视野拓展、思维开启和理论碰撞的最佳场所。可惜中医受流派鸿沟、门户之见、保守技术和文人相轻等传统消极面的影响,较少开展临床会诊。所幸的是,无论当今的社会形势还是学术形势,都正克服着上述消极因素,促进会诊形式的采用和会诊制度的形成。本例仅用10 余日治疗即令痼疾痊愈,得益于老师在会诊时所发表意见被采纳,请再讲讲好吗?

老师:只要结合全部脉症,即不难辨识其证完全符合《伤寒论》第12 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和第13 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的临床表现,因此,病属营卫不和之汗出。桂枝汤是调和营卫之祖方,而在《伤寒论》使用的19 个条文中以 “主之” 遣用者仅此2 条,其余都是“宜” 用。“主之” 者,定法而不可挪移者也,说明用之以止营卫不和之汗乃为特效方。而少阳外主腠理,内主三焦,《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云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说明腠理之部位同太阳所主之 “表” 组织邻近。就生理言,腠理为 “血气所注” 和太阳主统营卫同一道理。小柴胡汤为少阳病之主方,故有人说:“桂枝汤是治邪气侵犯于营卫,小柴胡汤是治邪气出入于营卫。” 本例患者症状有口苦、时冷热,符合少阳病七大主证中之 “口苦” 和 “往来寒热” 的表现,而《伤寒论》第101 条明确指出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说明其证已涉少阳。因此,本证为太阳少阳合病,用桂枝汤合小柴胡汤治疗是最佳选择。

学生乙:桂枝汤是止汗剂还是发汗剂学术界尚存争议。1985 年乐山地区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为此还组织过一次大讨论,分别于《四川中医》1985 年第7 期和1986 年11 期发表后,引起了较大反响。若桂枝汤真为发汗剂,用之止汗岂非抱薪救火?

老师:20 多年前先师江尔逊组织我们进行的那场讨论,实践了教学相长的高层次中医教育方法,反映了极度活跃的学术民主氛围。不仅当时获益匪浅,至今思及先师的殷殷情怀仍倍感深切,先师的精辟讲述仍倍觉珍贵。此感此觉来于师生朝夕相处,执手向道,故恐仅为师承者所能特别感受。在重视和提倡师承教育的今天,这种讨论形式应该发扬和推广。

桂枝汤是发汗剂的提出,缘于使用桂枝汤的条文中有 “发汗”“解表”“解外”“攻表” 等提法,而只要研究条文的具体精神就可发现,其实这些提法都是调和营卫的互词,其中 “攻表” 的 “攻” 字乃 “专” 字之意,即专调和其外。而桂枝汤的禁忌——“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也早已明确了其不是发汗剂。为了强调这点,仲景特别叮嘱:“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学生乙:那么为什么还有桂枝汤是 “发汗解肌” 的说法呢?

老师:那是混淆了 “发汗” 和 “解肌” 两个概念。唐宗海说:“皮毛一层为卫所司,肌肉一层为营所宅。” 而仲景明确指出:“桂枝本为解肌。” 说明桂枝汤之病位在营分,即在肌肉。只有风寒伤于卫分,皮毛闭塞无汗者,才能发汗(用麻黄汤)。说明麻黄汤证的病位在卫分,即在皮毛。可见 “解肌发汗” 不仅混淆了病位,而且必然会混淆治法。

学生丙:既然汗之于营卫关系如此密切,桂枝汤治本例顽固性汗出收效如此快捷,全在于调和了营卫,那么营卫是如何失和的呢?

老师:欲明营卫不和的病理,当先明营卫和谐之生理。《灵枢·营卫生会篇》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此营卫和谐之道。营卫和则原真通畅,阴平阳秘,人即安和。凡禀赋不足,素体亏虚之人,营血虚于内,卫气虚于外,营卫调和度很低,一旦风寒之邪袭表,便透卫而入营,营血受伤,不能守卫,漏出而为汗。故伤寒汗证之治总是着眼于营卫。此同 “汗为心液”(心主血)、“血汗同源” 等杂病汗证辨证之着眼点,本质上是并行不悖的。

学生丁:对《伤寒论》的 “证”,即该方使用铁的指征,过去一直限于 “用” 的认识层面,不知条文寥寥数语所表述之 “证”,背后有着如此复杂而深奥的道理。看来,把握好 “证”,实际也就遵循和体现了这些道理。换言之,经方之用,本于条文所确定的证,据 “证” 用方也就简略了复杂的辨证环节,此即 “有是证则用是方” 遣方原则的妙处。

老师:关于这个问题,其他篇章已有论述。尚有一点需要明确,那就是从古至今,经方有许多扩大应用,即对条文所论之 “证” 以外的一些病证加以使用。那或是基于对 “证” 的联类所及的考虑,或是基于对方的研究进展,或是基于对药的新作用的发现,或是基于对某病的病机有了新的认识,此又为方证相对遣方原则的新发展。

学生甲:还有一个问题,即马料豆的使用。该药一般药物学未载,不知此为何物?

老师:马料豆即胡豆(蚕豆)。其性温味甘,有益脾和中、调气敛汗之功。陈修园在《医学从众录》中用莲枣麦豆汤(莲米、大枣、浮小麦、马料豆)治盗汗,先师江尔逊将之用于火热不旺、不耐当归六黄汤清热者之盗汗(尤其是小儿)患者,甚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