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
学生甲:这例患者从临床表现看,诊为胆道蛔虫症应该是对的,而在使用解痉止痛、抗菌杀虫乃至麻醉镇痛药后,不仅疼痛不止,而且病情有继续恶化之趋势,此时请中医会诊,这首先要求中医在止痛、止呕上能在西药无法取效时取得疗效,进而对病情进一步恶化发挥遏制作用,而这可能吗?
老师:面对急重患者,不是回答什么可不可能,而是首先必须做到三点:第一是沉着镇定,否则必方寸自乱而成盲人瞎马;第二是心无旁骛,否则必杂念丛生,而不能正确思考;第三是借鉴西医而不可刻板对应。以本案为例,不克服以上三点,几乎就没有勇气接手,还能有哪种中药会比哌替啶、阿法罗定(安侬痛)的止痛效果还要好呢?
本例之剧痛缘于蛔虫入胆,而呕吐则因于胆气犯胃,胃气上逆。因此,只有令蛔虫死亡或退出胆道方可使症状平息。而蛔虫上窜于胆乃因不安于肠,欲令其退而安静,则需苦辛酸合用引而导之。柯韵伯说:“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而乌梅丸正为苦辛酸合用之温脏安蛔主方。
处以乌梅丸加味。
乌梅10g,桂枝10g,北细辛10g,人参10g,干姜10g,炮附子20g,黄连10g,黄柏10g,川椒10g(炒),当归10g,芒硝10g(冲)。1 剂,水煎。
5 月19 日二诊。药后先后吐出蛔虫3 条,大便1 次,内无蛔虫及黏液,疼痛缓解,而右上腹仍明显触痛。脉转呈弦细,白厚舌苔稍退。续上方1 剂。
5 月20 日三诊。今日中午骤然寒颤高热,体温猛升至40.1℃,疼痛转为持续不断,牵扯肩背,烦躁不安,弯腰坐起右上腹可触到明显肿块,仍呕吐,并突出感到口苦、口渴、目眩。
改用清胰汤加味。
柴胡12g,白芍30g,生大黄10g,木香10g,延胡索10g,法半夏12g,乌梅12g,黄芩10g,芒硝18g(冲),炒川楝10g,金银花20g,黄连10g,黄柏12g。1 剂。
5 月21 日四诊。药后连续排出3 次黑色稀大便,内夹蛔虫数十条。现热退痛止,呕停渴减,仅感神疲困倦至极,嗜睡懒言。予香砂六君子汤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