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
学生甲:本病夜间发热,证属阴虚;发于腰部,腰为肾之府,病位在肾;性欲下降,有阳痿趋势,为肾阳亏虚。因此,证属肾虚。前医正着眼于此,为什么却不效呢?
学生乙:能不能换个角度考虑。其热为局部而定时,自觉热而他觉不热,有骨折史和出血昏迷史,舌暗、有瘀点,因而,可以辨为证属气滞血瘀。其按肾虚治小效而终旋止旋发,乃因于舍本求末,未能将致病因子荡除之故。
老师:对。气滞血瘀确为本患之病机所在。因而可采用……
学生乙:若作气滞血瘀论,有一点我却不得其解,请老师先作解析后再讲治法好吗?瘀血证治之权威论著当首推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该书认为 “若血瘀,有血瘀之症可查,后有五十种血瘀症相互参考”。而遍查其书,并未有腰部定时发热,只有 “晚发一阵热”“心里热”。那么,腰部定时发热和 “晚发一阵热” 及 “心里热” 是一回事吗?倘若不是,那本患气滞血瘀证之诊断是否有些证据不足呢?
老师:本患有外伤、脑出血等可形成瘀血的病史,有舌暗有瘀点等瘀血体征,也有典型之症状。因为腰部定时热和王清任所列举的 “晚发一阵热”“心里热” 三者的病机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重要的是认识发热的性质。王氏所说的 “晚发一阵热”,指瘀血发热是一阵性,而非持续性,时间多发在晚间而少在白昼;“心中热” 指患者自觉热而他觉并不发热,并特意为这种热型起了个十分形象的名字,叫 “灯笼热”。若以这几点来比较前案,不是正若合符节吗?当然,它们也有不同之处:一为热在心中,一为热在腰部。而这种部位上的不同在本病辨治中并无多大意义。为什么呢?《难经·三十二难》说 “血为荣”(荣通营)。营和瘀都是以血液为基础的,流行不止谓之营,停留不行谓之瘀。可见,血液停留即为瘀。瘀于何部,即首先表现为何部症状(包括发热)。这里涉及到一个基本问题,即读书不能死于句下。古人讲 “悟性”,现在讲理解精神实质,强调的都是这一点。
证属气滞血瘀,蕴结而生郁热。处以血府逐瘀汤加味。
当归尾12g,生地黄2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9g,川芎12g,川牛膝12g,柴胡10g,赤芍10g,桔梗10g,黄柏10g,苍术10g,土鳖虫10g,虻虫5g,炙甘草10g。2 剂。水煎服,每日服1 剂。
9 月5 日二诊。上方服2 剂后病情无进退。另,近期失眠,每晚仅能睡三四小时,要求同时治疗。前方加入僵蚕二黄汤。
当归尾10g,生地黄15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柴胡10g,赤芍10g,知母10g,黄柏10g,炙僵蚕10g,天竺黄10g,姜黄10g,虻虫6g,炙甘草10g。
10 月6 日三诊。上方服10 余剂后腰热渐减并曾一度消失,龟头逐步转温,性欲明显好转,但近2 日腰热小有复发。续上方2 剂。
10 月8 日四诊。腰部仅偶有轻微发热感。
上方加龟甲10g。2 剂。
10 月11 日五诊。腰部热感完全停止,睡眠亦较好,每晚可睡6 小时以上,续方3 剂巩固。
1998 年3 月6 日因他病来诊,询问前病,一直未再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