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解惑

思辨解惑

学生甲:生命的挽回因于发现了吐脓,由吐脓所改变的诊断和治疗乃因于灵感,而灵感的获得缘由躬身临床、夜临病榻。此案的救治成功具有太多的启迪意义。能先从思维角度给我们讲讲吗?

老师:从发现患者吐脓的那瞬间开始,我几乎未有半点犹豫地推翻了肝癌的诊断,并立即采用了改弦易辙的治法。从思维学角度而论,这确是灵感思维使然。灵感思维的出现与对问题的专心探研有着内在联系,一般分为酝酿——顿悟——验证三个阶段,核心是顿悟。我所以夜间复临病榻,乃因并未放弃救治成功的一线希望而专心探究,这才一见吐脓便立生顿悟,再通过验证而终获成功。临床灵感思维常出现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情绪热忱时。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虽不是技术水平的标志,但它却可以直接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和实现。因而作为临床医生,注意训练职业灵感,是提高临床整体水平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学生乙:研究这例病案,我们似乎不难发现医德力量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有时可大于治疗作用。该病获救的根本原因在于老师夜临病榻,悉心体察。似我们下班则下班也,很难会有谁再牺牲休息时间回到这种又脏又臭的濒亡患者床前的。而要是那样,怎能发现挽转病情的 “生命按钮”。

老师:细究仲景于《伤寒论》所论之112 方,不知有多少方的症状相近相似,而用方却完全不同;亦有一些貌似相近的症状,却有着生死不同的预后。可以想象,若非仲景宵衣旰食,守候病床,焉能有如此分辨;而若非其终生不辍,矢志不移的坚持,又焉能从散乱之临床中找到规律,再将其厘定为可遵之条文。我们的师辈、师祖辈,都曾被各地卧床病者请往家中诊治。一临病家即行诊脉处方,争取时间,病家去取药熬药时,医生才得餐饮。是夜留宿病家,必频频看望,紧盯变化,直至次日或二三日病情大有起色时方可离开。这是医患间的紧密相依,而同时也是对医生医德和医术的严格考验。今天,可能早把这当成作坊似的操作,小农经济时代的医疗模式,抑或是民间郎中的应诊方式而抛入历史。然当我们再读《伤寒论》和古代著名医案,直至总结这例医案时,未尝不该怦然猛悟,其实我们所丢失的是为医者不可缺少的 “火线考验” 环节和济世救人的根本精神。

学生丙:平凡和奇迹是那么遥远的距离,而有时又是那么的接近。这样危重的患者,在那样的条件下用那么简单的治法获救,谁能否认它的奇迹意义。

老师:1997 年我在黄山参加学术会,某晚同室会友们闲谈,某市一位医院的院长谈到该市有一位身份显贵之患者,病危欲绝,所讲病情与本案完全相同,云市里组织全市著名专家大会诊。未等讲完,我脱口而出说,是阿米巴肝脓肿。该院长惊奇地跳起身来,连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当听说我曾仅凭症状治愈过同样病情的一个患者后,他连称奇迹。而我却没告诉他,那是25 年前在西南落后的边远彝乡,由一个30 出头的青年中医,仅凭灵感而取得的疗效。讲述这些,在于昭告中医莘莘 学子,中医之验、简、便、廉特点真的太突出了,只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和注意提高思维素养,老老实实躬身临床,奇迹就可能会在你平凡的手中一次次出现。

学生丙:作为濒临死亡的患者,在简陋得连放射、化验都没有的条件下得救,从治疗学角度看,也有着不少值得总结的地方,如中西药并用、特效药的选用等。

老师:确实是这样。平心而论,本案如不使用依米丁、氯喹、甲硝唑等治疗阿米巴疾病的特效西药,疗效如何,尚难定论。而中药除遣方外,值得一提的是鸦胆子。张锡纯云其 “为凉血解毒之要药……最能清血分之热及肠中之热,防腐生肌,诚有奇效”,因而有 “至圣丹” 之称。现代研究认为,其对阿米巴原虫有杀灭和抑制的作用。这种对中西药特效药的选用,其实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对西医理论的采纳。这是一个极为宽泛的话题。而我所说的是,以中医之躯,采百味滋养,必能身强体健;拒采百家,身必羸弱;采而异化自身,则异存而反身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