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解惑
学生甲:本患集急顽难证于一身,其高热泄泻之急,加于有12 年痼疾之身,难治是必然的。虽然有幸取得如此满意之疗效,但有两个问题我仍不明白:一是前医仍先治新病,所用方药亦无大错,为何反将其变为坏病;二是您所用方药也未兼顾禀赋先天,为何却会病情豁然而安。
老师:同为针对热泻之新症,而对病机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前医用清热泻下法不仅完全抛开了病由痼疾而生这一重要因素,且必是将病机定为热毒壅滞。而我所采用化湿透达法,不仅注意了其痼疾因素,因而不用峻猛攻逐,且将其病机定为湿热弥漫,阻遏气机。针对这一病机的治疗思想,则是湿热祛则气机畅,气机畅则升降复常,腠理得通,如是而达热退泻止之目的。至于说初诊所用之三仁汤合理中汤亦未兼顾禀赋,这显然是对 “兼顾” 的不同理解。你理解为线性对应,而我采用的是融入治法。
学生甲:这个问题对临床很有实际意义,而我尚不甚明白,请再加以说明,好吗?
老师:《素问·标本病传论篇》云:“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强调了治疗这类痼疾与新病交织疾患的治疗原则,那就是必须谨察病变的轻重浅深,权衡标本之缓急。病变轻浅者标本同治;深重者标本分治,先救急扶危。但这种分治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对应,它是作为一种治疗思想和遣方用药原则而体现于具体治疗中的。以本例而论,既痼疾深顽又新病急重,初诊治其急症时力避峻烈,未尝不是对禀赋的兼顾,合用理中汤之参、术、草益气顾脾,又未尝不是对素体的考虑。这种通盘融入的思考,常常是在驾驭复杂病情的基础上寓于方药之中的。
学生乙:这例患者使我更想深究的是,为何治分三步而恒久用之者仅只1 方。即化湿透达药仅用2 剂就转为了健脾利湿,此法亦仅服3 剂就迅速转为了用益肾固本之右归饮,而此方却断续使用达9 个月。直言之,此病之治在于补肾,而前两治均为权宜之举。既这样,“治分三阶段” 之说似有牵强之嫌。
老师:“阶段” 非刻定时日之谓,乃言每个治疗段落之重心。本病以三阶段治,不仅为了对病机的准确针对,也出于对另一个问题的考虑,那就是10 余年来每月必发的漫长病程。这表明了毒邪蕴恋,毒之不去,何能固本。而前两阶段在首诊解决了热泻两急症后,即开始调理脾胃、利湿除毒。没有前两阶段对邪毒祛除和使急症得解,哪能补肾?然病之根本又缘于先天禀赋不足,而先天不足非药到即能病除,只能守方以治,积渐而收功也。故前两阶段中病即止,而第三阶段则需坚持用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故《至真要大论篇》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 想想本病的治疗史,尤其是来诊前被误治成坏病的情况,本验案或许正因为遵循了上述标本论治原则,进而分三阶段治疗才得以成功的。
学生甲:本案例辨治成功的关键确实在于准确把握了标本原则。从辨析病情到选方用药,特别是一开始就确定的三步分治,生动地体现了以《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所特别强调的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为指导原则的辨治精神,而这一事关根本的原则精神,在现代学术研究中似有被淡化和漠视之迹象,即使临床使用层面,也有不少医者未再认真遵循。但很多疑难病舍此其实是会开口动手便错的。或许正由于上述学术环境和临床现状,使我们对标本理论认识比较模糊,临床当如何准确的具体运用,更是体会不深。
老师:标本理论是《内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所涉范围甚广。大致而言,可分为四个方面,即六气标本、脏腑标本、病体标本和治疗标本。前两者对疾病诊治起宏观指导的作用,后两者对临床具体诊治具切实的 “可操作” 意义。如通过病体标本所赅之原因为本、症状为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人身为本、疾病为标等,了解发病的原因和症状及疾病的先后,通过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的治疗标本原则,确定治疗步骤。
以本例而论,一开始即谨遵了 “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的原则。前两阶段虽为治标,但始终顾及 “病发而不足” 这一特殊性。而前医之误,正在于忽视了 “病发而不足” 这一点,浪用攻伐,致成坏病。同为治标,而不循标本原则者,治病不成,反添药害;循标本原则以治者,病随药减,步步豁然。
在强调树立标本意识的同时,也需要提高辨析标本的能力。如1988 年仲夏,一姜姓中年男子来诊,云近日田野劳作时常大汗淋淋而下河游泳,昨日开始咳嗽不已,发热心烦,身体酸重,汗出恶寒,遇冷则咳嗽更甚。我以夏日劳累耗气,暑邪伤肺损津论治,予李东垣之清暑益气汤加味。药仅3 剂,他症消失,而唯独咳嗽不但不止,反呈加剧之势。乃据其痰质清稀,遇冷咳甚,考虑其必有宿痰水饮停聚心下之痼疾。询之,果有遇冷则咳吐清稀痰涎之症,从而猛然醒悟,前作暑病论治,仅识其标,未明其本,犹错在治标时未顾其本,标去后仍未从本。乃立即改用小青龙汤,3 剂而咳止。
可见,标本不是一个远离临床的空洞概念,而是临床必须加以遵循的基本原则。特别对一些病情复杂,病程缠绵,或宿病难疗,新疾复生之患者,更当将之作为首要原则加以遵循。
学生丙:先前谈到线性思维,使我想起了临证思维这个问题,这当然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话题。但本案病程达12 年之久,医生老沿用旧法,应付着治疗 “免疫缺陷”。而来诊前的用药,1 剂竟使之成为坏病,这从思维的角度看,都存在哪些问题?
老师:都存在陷入静态思维的问题。思维方式是观念地存在着的相对稳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静态思维是一种刻板、机械、凝滞的思维方法,它对事物缺乏流动的、变化的、相关的和全面的把握。因而对事物的认识结论常常是片面的。表现于临床则是目光仅停留于主症,或只停留于先前已确诊疾病的治则层面,而缺乏对疾病不同阶段、不同变化、不同兼夹症的动态把握。该病12 年的治疗死盯住的是免疫缺陷 “病”,忽视了每次发作的具体征象,落入了全程诊疗窠臼;来诊前某医的见症治症,又忽视了症由 “免疫缺陷” 所生,因而造成了 “言热未已,寒病复始” 的 “迷诊乱经” 局面。究其源,既因于忽视了标本原则,复因于思维陷入了 “静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