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解惑
学生丙:本案治疗,因为抓住了气血不足、营卫不利这个总病机,故收一方以愈三证之效。《灵枢·本脏篇》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卫气虚弱,肌肉失却温煦,皮肤失却充养,腠理失却开阖,故无汗、麻木之症得生。《灵枢·邪客篇》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 故营气虚弱,人体失于濡养,亦导致无汗、麻木。《灵枢·营卫生会篇》更进一步强调了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的营卫协调循环关系。一旦这种循行失调,首先见到的也是汗液改变(或多或无)及麻木不仁等一类症状。至于水肿,是营卫不和演变成水气不和所致。因此,本例抓住营卫以治也就切中了病机之根本。但前两诊选方,似未本此。这是为什么?
老师:凡治疗病情复杂之慢性病,首当遵从标本原则。标本原则在《内经》里以六气标本、脏腑标本、病体标本和治疗标本等加以体现。而治疗标本,不仅有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提出的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原则,也有先病为本、后病为标的规定。为了让人明了,《素问·至真要大论》列举了临床大量病症加以示范,如 “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病而生中满者,治其标”。这些精神对于本案治疗都有着具体的指导作用。因为本此精神即可认识到三症中水肿为标,故应先治水肿。选用防己黄芪汤,乃因其能使 “卫阳复振,驱湿下行”(尤在泾语)。而鸡鸣散长于温宣降浊,具有开上、导下、疏中作用。合而用之,能使因营卫不利致清浊混淆、郁而生聚之水于温宣疏导中祛之。可见,“治标” 不仅是对当前最主要最痛苦症状的消除,也是在为 “治本” 创造条件。
学生丙:我注意到患者治疗过程中,曾有医者按 “气血亏虚,营卫俱弱,脉道空虚,无以营运” 遣十全大补汤以治,但却并未生效。而辨为气血不足,营卫不利,遣黄芪桂枝五物汤后却收到如此快捷而全面的效果,是二者辨证看似相似,实有区别,还是所选方药作用有本质的差异?
老师:二者均有。首先,营卫俱弱和营卫不利是有区别的,前者为纯虚,后者为虚而兼滞。其次,十全大补汤系《医学发明》为虚劳咳嗽、遗精失血、妇女崩漏、经候不调等证所设的一个处方,其功效与本证显然大相径庭。而黄芪桂枝五物汤乃仲景为血痹身体不仁所出的一张专方。血痹为身体有余于外、不足于内的人感受风邪,血行不畅,营卫滞涩所致,主要表现为麻木。该方虽药仅5 味,而集温、行、补、调于一身,其温行正可疗营卫不利而致之滞,而其补调则可愈营卫不利之虚,对血痹具有十分准确的针对性。故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说:“黄芪桂枝五物汤和营之滞,助卫以行。” 其认为 “血中之邪,始以阳气伤而得入,终必得阳气通而后出……阳出而邪去”。故本例患者的病机不是脉道空虚,而是脉道阻滞。因此,那位医生在认识到营卫俱弱,亦即开始触摸到本质时,却缘这一差误被隔阻在了正确治疗的法门之外。
学生丁:这例患者的治疗,若加上带回10 剂药继续服用的时间,疗程达4 个多月。而仅前两诊使用了治 “标” 之方,治疗时间仅10 天,后3 个多月的时间57 剂一方到底,竟然收到了 “一石三鸟” 之全面疗效。这显然是因于坚守了慢性病须 “守方以治” 的原则。而守方治法有效使用的前提,一须理清标本,二须对患者身上纷繁复杂的诸多(如属性矛盾或风马牛不及的)临床见症,从病机上做到总体把握,这样才能避免 “执迷不悟” 地守死方而治活病,进而也才能目的明确地守效方而剔病根。显然,这一治疗原则,对治疗临床顽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临床怎样才能用好 “守方以治” 这一治疗原则,却非易事。有没有一些可资效用的经验和方法呢?
老师:临床的复杂性,决定了这没有什么 “规范” 的现成方法。而《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云 “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似暗含了本法所要求的两点:平稳持续施用;针对根本病机。由此,我于临床在以下三种情况时,辄循 “守方以治” 的治法。
其一,用某方对治患者的复杂症状,尽管以表面上看难于顾及全面,而用后症状却日渐减轻者,可守方以治,即所谓 “效不更方”。至于其机制,可在诊治过程中逐渐领悟。
其二,对一些重症虚损或瘕积肿块等,需渐生气血,填精充髓,或缓磨渐消者,可守方以治,即所谓 “积渐以收功”。
其三,病情太复杂,治此症则有对彼症产生负面影响之虞,离开“抓住根本病机” 则无法入手,而根本病机又系经年累月之痼疾者,可守方以治,即所谓 “剔根本而萎枝蔓”。
当然,这不是什么指征或规定,仅是我临床的零星心得,提供给你们聊作参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