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解惑

思辨解惑

学生丙:从理论上讲,化气行水这一治疗法则,应当是入门中医都知道的。而从临床实际看,病例一历6 年治疗,遍用补气、通利、养血、开郁、疏气多法,而所历诸医竟无一人想到此法。病例二则自身之求医理念局限于手术,而医者在不知术后为何屡治屡发时推荐找中医。如果说这2 例患者没有获得化气行水法治疗尚可理解的话,那么,医学大家李东垣面对尿闭至腹胀欲裂的患者,居然思至半夜才猛然想到当予化气行水法以治,则说明真正到临床具体运用时,常常不是纸上说的那么一目了然。理论如何转化为具体实践,这本来就是一个大课题。记得老师曾讲过早年您与一老学究同时供职于一所医院,老先生能遍背《伤寒论》《医学三字经》和《医宗金鉴》之杂病卷等书,而临床看病水平却不敢恭维,以致其诊室长期门可罗雀。这种转化之难,我认为首先是难在知而不彻,即对其理的一知半解;也难在论与识的距离,即理论于心中了了,而病情于眼中茫然(如病例一);同时还难在思维短路,即纵然完全知道而却偶然想不到(如东垣)。

老师:古人说 “非穷尽方书不能言医”,可见为医者当毕其一生而苦读、广读、饱读、精读;又说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则又要求躬身临床,长期积累,反复验证。此两者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先决条件,而其结合后的致用情况,则又可反证其读书和临床两大先决条件的具备水平。

刚才丙同学所提到的 “知而不彻”,所反映的就是读书这一要素的欠缺。联系病例一的治疗情况看,就是仅知气化之名,不知其实,更不知凡小便之出均是气化的结果。因而,凡小便不利之治,均不能置气化于不顾。

学生甲:那么,怎样认识理解和运用气化呢?

老师:第一,水和气是一对维持生理水液运行不可分割的结合体,故张景岳直言 “水中有气,气即水也,气中有水,水即气也”。并进一步解释其关系说:“由气以化水,故有气斯有水,水之出也;由水以达气,故有水始有溺”。第二,气化赖气之化,而气之不化多因真阳下竭,元海无根,水火不交,阴阳不济,或表邪入腑,或气郁三焦,导致了气水之分离或失和。第三,气化的功能不仅司水液之出,同时也司水液之入,即所谓 “有化而入而后有化而出,无化而出其无化而入”。第四,气化失司后一般可造成两大类疾病,即水蓄不行和水腑枯竭。第五,治疗之法在益阳以配阴,化气以行水,而忌强利害气和苦寒伤阳。

学生乙:老师将化气行水称作 “打开尿道的钥匙”,是在于强调它对各种不同情况之小便不利,均具有治疗之关键作用和普遍意义。它使我深深感到这不仅要求明确化气行水的重要性,更要求切实掌握其临床运用。而仲景对此理无详论,方仅2 首,怎样才能通过其论其方以具体掌握其法之用呢?

老师:这就需要从原著中加以推求了。仲景针对 “小便不利” 出五苓散和肾气丸,前者尚并见有脉浮,微热而渴;后者则并见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前者的病因为表邪未尽,随经入腑;后者的病因为虚劳。前者的病位在经腑,多为新病,仅偶有痼疾;后者病位在里,病程较长,均为久病。前者的病机为膀胱气化不利导致邪与水结;后者的病机为肾气亏虚,而致膀胱气化不利。可见,五苓散之治,在于化气行水,兼以治表;而肾气丸之治则在于补阴之弱以生气,助阳之弱以化水。通过这一分析可以看到,仲景在运用化气行水时,无论病从外入,还是病自内生,也无论其证属虚属实,同时,不论是因于膀胱不利于前,导致小便不利,还是因病于先,而致膀胱不利导致的小便不利,均行采用。它为后世运用化气行水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认识基础。

学生甲:这就是说,化气行水法是在仲景出五苓散、肾气丸两方基础上所形成如发展的一个新的治疗治则?

老师:是的。我们似乎可以将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作如下概括:

其制之方,为仲景本《内经》之旨所创,而 “化气行水” 之名,则为研究仲景学说者所立。及至后世将化气行水寓含于内服、外敷、薰洗、熨贴、导引等枝繁叶茂的治法之中,则又为历代对先贤学术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可见,化气行水之用,遍适于小便不利之诸种类型;化气行水之方,远不止于上述2 首;化气行水治则,可寓于多种治法之中;化气行水之作用,为无可取代;而化气行水之学术渊源,肇于《内经》,创于仲景,倡于历代,盛于当今。

学生丙:通过上述讲解,我们可以明了,化气行水法历千年之丰富发展,可直接使用,也可寓于其他治法中,还可以之为主配合其他治法,起相得益彰的作用。其中第3 种情况,乃化气行水法在后世发展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可惜临床时我们缺乏应用经验。看得出,病例一即为老师本此所治的案例,但使用的却非疏肝散、逍遥散类,这是为什么?

老师:由于《内经》论述小便不利条文,未有明确责之于肝气郁滞者,也由于仲景治小便不利之方未有针对疏调肝气而施者。因此,疏利气机以治小便不利之治法,为后世之发展,其与化气行水法之联用,更是多种与之联用治法之代表。旋覆代赭汤并不直接疏利肝气,乃仲景为胃虚痰阻所设,而其具镇肝降逆的良好作用,且能和胃化痰。本例患者生气或忧郁则小便淋漓,乃为肝气郁结,而嗳气频频乃属胃虚痰阻,气逆不降之候。该方中之旋覆花极长于通肝络而行气,以其为君药的旋覆代赭汤能使肝气平抑而复其司疏达气之能,可直决肝胃,降气化痰,因此,用之与化气行水法配合,比配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类对其病机更具针对性。

是故,化气行水法得诸法之羽翼,则运用范围大为扩展,而诸法得灵活化裁后,襄助化气行水,则更显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