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策划出版《玉鼎集·国医大师张学文学术思想鉴赏》《秉烛静思录·陕西省名老中医李军学术经验集》,结识李军教授有些年头了。

李军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张学文教授学术继承人,在中医心脑血管病诊治方面颇有建树,对中医脑病学术体系(脑当为脏论)深有研究。他的新作《老药新用——基层全科医师临床用药速查手册》付梓之际,约我写几句话。

通读了稿子,想起了电影《LUCY》中的一句旁白——“数十亿年前我们被赋予生命,我们用它干了什么?”

回顾过去,生命活动演变之初,当第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时,任何力量都不会预知生物(尤其是人类)会进化和演变到哪个方向,更不会左右和干预生物进化的方向,其时生命活动的意义是自然演化。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我们在社会层面具有了变革的意识和思想;19世纪60年代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备了技术层面变革的支撑;当下,我们的生活已然不能或缺科技的影响了。人们耳闻目睹了科技发展的步伐是快捷的——目前已经具备了干预细胞分化和生命过程的技术与能力,人们不仅可以借助分子剪刀进行基因的修改(基因技术),还可以利用提取物或化合物做更多类似的工作(比如用药物治疗疾病)。人们更愿意认为科技发展的步伐是向前的——期望干预的目的通常是理性和积极的,但结果往往不是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例如我们用基因技术治疗(遗传、肿瘤、心血管、感染性)疾病,虽然基因编辑有较高的特异性,但仍然存在包括脱靶效应(未能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有所偏移,一旦脱靶,轻则编辑效率降低,重则引起癌变)在内的诸多问题。例如用药物治疗疾病方面,存在最大问题莫过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二重感染、依赖性、三致反应)。又如临床使用的抗生素,虽然其是治疗细菌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但耐药菌株的产生似乎永远快于新抗生素的研发。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些都是我们要面对的且目前尚不能有效解决的常见问题。可见,最“科学”“先进”的不一定是最“合理”“有效”的,“科学是把双刃剑”的哲学意义值得我们思考。

记得中国台湾一作者讲过“抗生素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福分,让我们珍惜这个福分,同时也祈愿我们能够将这个福分留给后代子孙”的话。依抗生素而言,如果我们仍解决不了耐药问题,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合理使用抗生素;推而广之来讲,如果我们尚无法左右事物的自然呈现,最适宜的态度是让事物回归原有的简单状态。这部手册就体现了这样的理性回归意义。

全书立足于安全、有效、经济、适当这4个用药的基本要素,以疾病分类方式归类了治疗疾病的老药新用信息,突出老药新用的特色,拓宽老药的适用范围,更为重要的是,对很多恒比消除药物在连续恒速给药或分次恒量给药的过程中,因给药速度大于消除速度引起的药物蓄积现象,书中也给出了老药新用的方案,这是很有意义的内容。

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大环境下,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进一步强化了区域医疗资源结构的布局和群众健康需求的网格化管理。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的推进,使得基层全科医师必须具备比专科医师更为广博的知识结构、更为严谨的逻辑分析和更为迅捷的结果判断,未来全科医师需要在基层开展更多的工作,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基层全科医师常备工具书,在基层发挥更有意义的作用。

祝贺李军教授新作出版!

相国庆

二〇二〇年八月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