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性肢痛
2025年08月10日
三十一、红斑性肢痛
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末梢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特征为肢端皮肤红、肿、痛、热,多发生于双足。
【普鲁卡因】据报道,用普鲁卡因静脉点滴治疗红斑性肢痛症患者48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方法:每日按体重给予普鲁卡因(皮试阴性后)15mg/kg加入5%的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点滴,疗程1周。结果:显效31例(占64.5%),有效8例(占16.6%),无效8例(占16.6%),总有效率为81.1%。其治疗机制主要是阻断了过敏因子与中枢神经联系,切断抗体与抗原结合,并有可能抑制机体继续产生抗体,即所谓静脉封闭作用。另一方面普鲁卡因尚有改善机体微循环,尤其对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更具有现实意义。
摘自:卢德新.临床荟萃,1991,6(12):633.
【普萘洛尔】据报道,1例中年妇女患红斑性肢痛症10年,由于烧灼性剧痛,白天只能把患肢浸入冰水,夜间需用湿毛巾包裹。曾用过各种药物均未收效。给予口服普萘洛尔10mg,每日3次,症状迅速消失。另据报道,1例女青年患红斑性肢痛症3年,伴有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曾服阿司匹林、可待因、氯丙嗪、利血平,注射过肾上腺素和麻黄碱,并用过2%的普鲁卡因封闭法治疗,都未见效。应用普萘洛尔20mg,3次/d,2周后双足皮色恢复正常,烧灼痛明显减轻,1个月后双足疼痛完全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普萘洛尔阻断肾上腺能神经兴奋所引起的血管扩张作用,使病变部位已经扩张的小动脉回缩,并逐渐恢复正常的舒缩功能。
摘自:李世文,康满珍.老药新用途.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