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2025年08月10日
三、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指由于红细胞破坏引起的贫血。
【维生素E】维生素E广泛存在于生物膜上,也存在于红细胞(RBC)膜上。当其缺乏时,RBC膜上的过氧化反应增加,使RBC膜受损,产生溶血,导致贫血。据测定,新生儿出生后血维生素E浓度有一个下降过程,于生后11~30d开始下降,1~3个月最为显著。RBC溶血率则随血维生素E浓度的改变呈相应的反向变化。其中,早产儿血维生素E浓度的下降和溶血率的增加更为明显,这主要是由早产儿维生素E的代谢特点所决定的。早产儿出生时体内维生素E贮备量少,而其生长发育迅速,维生素E需要量大,故体内的维生素E很快被消耗。另外,早产儿胆盐合成少,胰酶活力不足,故不利于维生素E的吸收;再者,早产儿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运输维生素E能力低下,也不利于维生素E血浓度的提高。如果人工喂牛奶,则维生素E的量更显不足(据测定,牛奶中的维生素E含量仅为母乳的1/6),因此早产儿更易出现溶血性贫血。此外发现一些早产儿在生后数周可出现水肿、鼻部水样分泌物、面颈及头部等处有丘疹样皮疹、烦躁不安及血小板上升等,这些表现均与维生素E缺乏有关。上述贫血及其他症候统称为新生儿维生素E缺乏综合征。
摘自:李世文,康满珍.老药新用途.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