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偏头痛

四、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类发作性且常为单侧的搏动性头痛。

【安定】有作者对85例偏头痛患者,在泼尼松、普萘洛尔、苯妥英钠治疗的基础上酌情加安定2.5mg,3次/d,疗程一般为10~15d,总有效率为100%,尤适用于偏头痛合并失眠、精神紧张患者。

摘自:李世文,康满珍.老药新用途.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41.

【氯丙嗪】盐酸氯丙嗪具有良好的镇静、止吐、对抗多巴胺与血清素及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的作用。治疗偏头痛效果肯定。100例偏头痛患者按体重肌肉注射盐酸氯丙嗪1mg/kg(极量0.1g),96例注射后平均35(20~55)min完全缓解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另4例在获得疗效后48h内头痛复发,再次注射盐酸氯丙嗪后症状消失,18例出现直立性低血压,但均自然恢复。盐酸氯丙嗪口服或肌肉注射对丛集性偏头痛疗效肯定,几小时内可用至0.05~0.3g,24h内可达1g。

摘自:杨俊何.医师进修杂志,1986,9(1):13.

【吲哚美辛】目前认为前列腺素E1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扩张剂,血中前列腺素E1水平增高可诱发偏头痛。因此可用吲哚美辛治疗。据报道,用吲哚美辛25mg,3次/d口服配合谷维素治疗20例,使原用阿司匹林、麦角胺甚至吗啡等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收到较好效果。通常于用药后1~2h疼痛缓解,服药2或3次后头痛完全停止。

摘自:郭占贞.实用内科杂志,1981,1(31):143.

【普萘洛尔】偏头痛是一种发作性血管运动紊乱。早期出现颅内外动脉收缩,继而颈外动脉扩张引起剧烈疼痛。用普萘洛尔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是:①阻断β-受体,在偏头痛发作初期可抑制脑皮层表面的小动脉痉挛,在发作期可抑制反应性血管扩张;②阻止肾上腺素对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小板的黏附性以及防止肾上腺素释放时凝血因子的增加;③阻止儿茶酚胺导致的脂肪分解作用,从而降低前列腺素的前体物花生四烯酸的生成。前列腺素减少,抑制了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及血凝系统的变化对偏头痛发作有一定影响,在偏头痛的前驱期血小板聚集增加。目前公认普萘洛尔是预防偏头痛的首选药物,尤其适用于禁用麦角胺类并伴有严重高血压、心绞痛或甲状腺毒症的偏头痛患者。初剂量为每次20mg,4次/d,1周后逐渐增加剂量,能使55%~80%的患者减少偏头痛发作,并且不会产生如麦角制剂治疗时引起的头痛、反跳的副作用。

摘自:李世文,康满珍.老药新用途.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86.

【维拉帕米】维拉帕米能使偏头痛发作次数减少50%,但对偏头痛的程度或持续时间影响不大。对12例偏头痛患者分别予以维拉帕米(80mg,4次/d)或安慰剂治疗各3个月,结果10例患者服用维拉帕米期间,偏头痛发作次数少于服用安慰剂组,下降率为49%,平均头痛单位指数明显下降,故认为维拉帕米预防偏头痛安全有效,在其他常规药物防治无效时可用维拉帕米。

摘自:张庆桂,耿金荣.实用内科杂志,1988,8(11):602.

【硝苯地平】偏头痛与脑血管痉挛有关,而硝苯地平能缓解脑血管痉挛,明显减少偏头痛发作的频率和严重性。方法:10mg/次,3次/d。

摘自:李世文,康满珍.老药新用途.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05.

【卡托普利】据报道,甲巯丙脯酸可用于治疗偏头痛,疗效迅速而可靠,因而可作为偏头痛急性发作时的常规用药。另有依据证实,甲巯丙脯酸可解除由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对高血压伴脑血管病患者,用甲巯丙脯酸降压治疗不影响脑血流量。

摘自:李世文,康满珍.老药新用途.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17.

【硫酸锌】有作者用硫酸锌防治偏头痛患者,效果满意。方法:1.5%的硫酸锌10mL,每日1~2次,饭后口服,总量为200~1000mL(平均580mL)。结果:52例中,治愈22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4.6%。

摘自:游国雄,罗树明.中华内科杂志,1986,25(3):176.

【赛庚啶】偏头痛的发病与5-HT、组胺等介质异常释放,导致脑动脉舒缩功能失调有关。盐酸赛庚啶通过强烈的抗5-HT和中枢抑制作用及微弱的抗胆碱作用,阻断脑血管对上述血管活性物质的反应。Greenberg等新近发现赛庚啶是一种新的强力拮抗剂,对偏头痛有与三环抗抑郁药相似的药理作用,故被用于本症及血管紧张性头痛的预防和治疗。开始6mg/d,以后可每日增加2mg,逐渐达到12~24mg/d,个别可达32mg/d,6个月为1疗程。一般2周内见效,预防用药可在服药后30min发挥作用。用完1疗程后停药3~4周再开始第2疗程。

摘自:李世文,康满珍.老药新用途.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