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感染性休克

五、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亦称脓毒性休克,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感染灶中的微生物及其毒素、胞壁产物等侵入血循环,激活宿主的各种细胞和体液系统;产生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作用于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影响其灌注,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这一危重综合征即为感染性休克。

【山莨菪碱】随着微循环学说的形成和逐步完善,对感染性休克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众所周知,微循环障碍是感染性休克的重要环节,尽管各种感染性休克的病因不同,但血管反应是相同的,均可造成微血管痉挛,组织和脏器血液灌流不足,缺血缺氧,以致多系统器官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最终功能衰竭。近几年研究表明654-2抗感染性休克的机制主要是:①活跃和疏通微循环,抑制血小板促血栓素的合成,进而抑制粒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②调节自主神经功能;③保护和修复休克细胞,提高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加细胞耗氧,缓解代谢障碍,减轻酸中毒;④提高免疫力和补体含量;⑤调节体温。临床观察发现其抗休克特点是通过逐渐改善皮肤、内脏的微循环,使外周淤滞血液回心,从而增加有效循环血量,使血压稳步上升,对改善组织缺氧、肾血循环效果显著,即刻提高血压幅度不大。使用方法上有2个主要原则:①足量 即药物要达到一定剂量才能显效,出现阿托品化后给予一定维持量;②及时 即在患者有烦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发灰、少尿等表现时,抓紧时机用药,如延误病程、微循环持续障碍,疗效则差。目前用量无严格限制。有报道称败血症休克患者最高用至1.88g,休克才能纠正。临床一般指标是按体重决定用药量,轻型每次1mg/kg,中型每次1~1.5mg/kg,重型每次2~3mg/kg。每5~15min给药1次,阿托品化后,每1~2h用0.5~1mg/kg维持。病情重、年龄小者通常对药物耐受性大。主要副作用是心率增快,若此时血容量已补足,654-2已用至足量,而收缩压仍在10.7kPa以下,应考虑心功能不全。用新斯的明降低心率效果显著,血压即可迅速恢复正常。对重型感染性休克应避免使用缩血管升压药,以防关闭微循环前后闸门,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形成。

摘自:李世文,康满珍.老药新用途.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9.

【酚妥拉明】酚妥拉明可解除全身微血管痉挛及血液瘀滞,增强心肌收缩力,使有效血流量及心排血量增加,外周阻力下降,循环时间缩短,且不增加心肌耗氧量及动静脉分流,故用于抢救感染性休克。据报道,12例暴发休克型流脑,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酚妥拉明(先静脉注射5~10mg/10~20mL,然后静脉滴注10~20mg/100mL,部分加用多巴胺10mg/100mL),9例于20~45min后周围循环好转,心音、脉搏增强,心率减慢,血压回升,脉压增宽,尿量增多,均于1~6h趋于稳定。酚妥拉明用于抢救感染性休克时应尽早使用,量宜偏大,尤其对防治ARDS、DIC、心功能不全及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效果更为显著。

摘自:李世文,康满珍.老药新用途.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30.

【吲哚美辛】有作者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吲哚美可降低血栓素B2(TXB2)和6-酮-PGFia(6-k-PGFia)水平,提高休克动物24h存活率,改善休克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血氧分压和部分阻止血乳酸增高。并依此将吲哚美辛应用于6例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按体重加用吲哚美辛0.5mg~1.0mg/kg肌肉注射入院后1~2h内使用,共1~2次。结果:患儿肌肉注射吲哚美辛后4h,TXB2和6-k-PGFia均明显下降。

摘自:邓杏飞.中华医学杂志.1988,68(8):440.

【普萘洛尔】临床上某些感染性休克病例,血流动力学属于高动力型(高排低阻型)。其特点是休克时儿茶酚胺的释放以肾上腺素占优势,对各种治疗反应较差。国外有作者用普萘洛尔试用于11例感染性休克晚期患者,用普萘洛尔后8例存活。作用机制:可能由于普萘洛尔阻断β-受体,拮抗内源性肾上腺素对β-受体的兴奋作用,使动脉短路关闭,改善了微循环,从而克服血流动力学的障碍,纠正了休克。一般用5~10mg加入葡萄糖液内,静脉点滴2~3h。必要时可重复1次,但仍应警惕休克情况下,普萘洛尔有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的危险,应十分慎重,在使用普萘洛尔前宜先给1剂快速洋地黄制剂,使用期间不宜忽视综合措施,并应严密观察病情。

摘自:李世文,康满珍.老药新用途.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