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水疮

三、黄水疮

黄水疮是一种发于皮肤的急性传染性脓疱性皮肤病。病损破溃后渗流黄水,故名黄水疮,其次又名滴脓疮、天疱疮、火赤疮等。本病以儿童多见,常在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多发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其特点是皮损主要为浅在性脓疱和脓痂,自觉瘙痒,具有接触传染和自身接种的特性。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脓疱疮。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又名脓疱病、接触传染性脓疱疮,俗称“黄水疮”。本病在世界各地区均有发病,但由于各地区地理位置不同及环境气候的差异,发病情况及致病菌亦有不同。温度高、湿度大、气压低有利于本病的发生。临床上常将本病分为大疱型脓疱疮和非大疱型脓疱疮。脓疱疮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传染方式通常是通过人-人的直接接触。患者很容易通过搔抓感染部位将感染散播给自身或其他人,这种情况发生在幼儿园、中小学校时常可导致小流行;其次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的污染物,如梳子、玩具或图书等被感染。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主要见于儿童,以1~5岁为高发年龄。

【冰硼散】治疗黄水疮。用冰硼散3支、青黛粉3g拌匀,先用淡盐水或老茶叶水将脓痂泡软清除,擦干水后撒上冰硼散,1次/d。全身均发者,可将冰硼散按1∶2000的比例用开水溶化,于洗澡后在较大的患处撒上冰硼散,连用3~5d即可见效。

摘自:李世文,康满珍.老药新用途.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