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耳炎
中耳炎是中耳鼓室黏膜的炎症,多由细菌感染引起。中医称此病为“耳脓”“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绝大多数为非特异性炎症,常发生于8岁以下儿童,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也有发生。慢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鼓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急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疗或病情较重,也可能形成慢性中耳炎。
【六神丸】用六神丸3支、枯矾6g、冰片3g,共研细末,用棉花捻干脓液后,药末用麦管类物吹入耳内,1次/d。有作者报道用此法治疗1例患者,用药5次告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摘自:李世文,康满珍.老药新用途.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344.
【葡萄糖】据报道,用50%的葡萄糖溶液经鼓室灌注加压冲洗咽鼓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20例,结果17例痊愈。其机制是50%的葡萄糖溶液为高渗,可增加局部渗透压而使组织脱水,从而使咽鼓管及鼓室的水肿消退,管腔变大,有利引流。
摘自:穆熙若.北京医学,1989,11(3):155.
【冰硼散】有作者报道先用过氧化氢把耳内脓液及分泌物洗净,用棉签擦干。再用冰硼散少许吹入耳内。每日1次或隔日1次。治疗急、慢性中耳炎70余例,90%以上获得满意效果。一般10~20次可痊愈。
摘自:李世文,康满珍.老药新用途.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346.
【消痔灵】消痔灵中主药明矾、五倍子均有清热解毒、燥湿收脓作用,故用消痔灵0.2mL加小檗碱滴耳液(或0.25%的氯霉素眼药水,或复方新霉素滴耳液)10mL中滴耳,每日5~6次,能够减少分泌,促进干耳,消除异味。如1例右耳流脓10多年患者,用该法共治9次,查右耳洁净,鼓膜穿孔缩小。
摘自:李世文,康满珍.老药新用途.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