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乙型肝炎
2025年08月10日
三十、乙型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疾病。
【亚咪替丁】有作者用西咪替丁治疗HbeAg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发现采用类固醇或/和阿糖腺苷治疗的同时加用西咪替丁,对血清HbeAg阳性者转阴有一定的价值。
摘自:李世文,康满珍.老药新用途.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44.
【阿昔洛韦】有作者用阿昔洛韦治疗乙型肝炎7例,短时间内HbeAg和DNAP即见下降和转阴。据报道,按体重每日15mg/kg,分2次静脉滴注,阿昔洛韦的抗病毒作用明显优于保肝药物,表明阿昔洛韦对乙型病毒复制有抑制作用,且长疗程优于短疗程。用干扰素联合治疗8例,治疗后3个月,6例HbeAg阳性者转阴,5例抗-Hbe转阳,7例HBV-DNA阳性者2例转阴。说明阿昔洛韦与干扰素具有协同作用,能明显阻断乙肝病毒的复制。
摘自:熊开钧.病毒学杂志,1987,(3):17.
熊开钧.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8,(3):11.
【氯喹】有作者认为,在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中,细胞毒性T细胞并不参与作用。磷酸氯喹是一种亲溶酶体物质,有减弱溶酶体中各种酶活性的作用。试用磷酸氯喹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7例,开始剂量为磷酸氯喹150mg,3次/d,以后剂量则视转氨酶的水平而定,维持剂量一般为每日150~300mg。每月随访1次。结果表明,磷酸氯喹对抑制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在生化和组织学上的活动性是有效的。服用磷酸氯喹是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一种安全疗法,其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摘自:黄自存(摘).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7,14(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