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症

三十七、胆道蛔虫症

胆道蛔虫症是肠道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农民和晚期孕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胆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或胆道感染。

【氯丙嗪】以盐酸氯丙嗪(成人50mg,小儿按体重1mg/kg)治疗24例胆道蛔虫病(单纯型19例、感染型5例,同时口服驱蛔药,感染型抗炎),结果22例在注射盐酸氯丙嗪10min止痛,2例感染型无效。其治疗作用可能与盐酸氯丙嗪的镇静、阻滞α受体、松弛胆道平滑肌有关。

摘自:李世文,康满珍.老药新用途.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50.

【吲哚美辛】吲哚美辛代谢过程中90%与血浆蛋白结合并经胆道和肾脏排出,其治疗胆绞痛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局部前列腺素的含量,从而解除胆道平滑肌痉挛。绞痛发作时服吲哚美辛50mg,然后3次/d,每次25mg,连服2~3d,同时用左旋咪唑驱蛔虫,并发感染者注射庆大霉素。

摘自:李世文,康满珍.老药新用途.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81.

【硫酸镁】镁离子可解除奥狄括约肌痉挛,有利于蛔虫退出胆道。因此,有作者用25%硫酸镁20mL加入500mL的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同时口服哌嗪3g,治疗胆道蛔虫70例,收到了止痛效果,排虫率100%。方法:每日5~7.5g,不宜超过10g;对肾功能不全、血压低、窦房结病变及呼吸衰竭者应慎用,无尿者禁止使用。

摘自:何贵.新医学,1984,4(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