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源地理·武夷山(第2版)》简介
《茶源地理·武夷山(第2版)》这本书是由.吴垠主编创作的,《茶源地理·武夷山(第2版)》共有157章节
1
茶源地理 武夷山
回归土地,看见茶 主 编 吴垠 采编中心 邹嘉丰 黄小宇 常 常 杨钰鸾 林 葭 李 汐 修 齐 黄栋梁 本期摄影 林可欣 林 葭 张立柏 李 菲 温 隙...
2
卷首语
OPENER 走,走,走,走到土地的深处 文/吴垠 从9月中到10月初,我都在行走,从南到西。 西藏,是我一直保留而不愿轻易进入的领域,因为怕不想归来。终于去...
3
目录
目 录 茶源地理 武夷山 卷首语 武夷岩茶自成一家 茶源 武夷茶土自丹霞 丹霞孕育三坑两涧 儒释道共存丹霞 从山场到制作,看武夷茶如何显『工夫』 茶壤天生优质,...
4
武夷岩茶自成一家
武夷山面积不大。通常所说的武夷山即位于武夷山脉东侧的武夷山风景区范围,总面积79平方公里,也就是岩茶爱好者所认可的正岩茶产区。 在这79平方公里内,有61.33...
5
茶源
GEOGRAPHY 碧水丹山,是南朝江淹对于武夷山的描述。 武夷多山,以丹霞地貌为主,岩茶的植茶之土正根基于此。 “碧水”主要得益于每年高达两千毫米的丰富降水以...
6
武夷茶土自丹霞
文/杨钰鸾 作为武夷山的母体,丹霞地貌较少被人关注和意识到。然而从武夷风景区的丹霞山水这个角度,去梳理它与武夷茶的关系,才发现武夷“茶土”的根基在此。而且这个茶...
7
丹霞孕育三坑两涧
丹霞,经地质学家冯景兰(哲学家冯友兰之弟)命名,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发现、命名、系统研究的地貌。它虽遍布中国,但类型各异。在“几”字形黄河流域的右肩也就是内蒙、陕...
8
儒释道共存丹霞
农耕文明下,中国人把诗和远方寄托在了山水间。道教在山水间寻洞天福地悟道修仙,佛教在山水间结庐参禅,儒家也在山水间旷达淬炼仁与智。尤其是在丹霞地貌上,三家都能寄宿...
9
从山场到制作,看武夷茶如何显『工夫』
文/杨钰鸾 “工夫”最开始是用以形容武夷茶的制作之精。如今,武夷岩茶的整个制程仍延续着花时间、耗精力的传统“工夫”。 无论什么时代,武夷茶所植根的山场及武夷茶的...
10
茶壤天生优质,施肥都讲工夫
武夷山的植茶土壤由丹霞岩石风化而来,有细砂,有石粒,也有石块。它不同于我们固有印象中的土壤—一旦着手,难以拍净。若筛除石粒和石块,它似乎更接近海边沙滩之沙,质地...
11
谷地栽茶,工夫在风土
武夷山最好的茶都顺应茶树喜阴的本性而栽。都说高山云雾出好茶,可武夷山最好的茶全都落在坑谷中,偏以这种“拓不开”的方式,精耕幽谷种茶。 岩谷中的茶园呈两山或两岩夹...
12
制茶耗时近半年,得来全部靠工夫
天心、兰汤这样的制茶村每年自晒青开始,大半年都有茶香氤氲。白天进行晒青的场景极像一场实景舞蹈,人们打着赤脚,铺展开竹编或大白棉布,将绿叶均匀抛洒。村里的空气也与...
13
武夷山重点山场
整理/杨钰鸾 牛栏坑 地理位置武夷山九曲溪以北三道重要东西向坑涧居中一道,全长不过2公里,种有60亩茶地,是名丛“水金龟”、“紫竹桃”的原产地。 特点大部分...
14
老丛水仙使吴三地成为地域品牌
文/杨钰鸾 在武夷山外山地界,吴三地成为唯一一个不用面对诸如外山茶冒充正岩半岩这种尴尬问题的山场,这里的老丛水仙光明正大地打上吴三地三个字,也颇有不少人买账,俨...
15
外山难得拼出个吴三地
水仙茶似乎能冲破这种边界。水仙茶非武夷山原产,发源自建阳水吉,散布乌龙茶各产区,是乌龙茶类别中最大的一族。闽北有建阳水仙、武夷水仙,闽南有永春水仙、漳平水仙。水...
16
传统农耕保生态永续
去看吴三地一片最有代表性的老丛水仙,以为起码该小有一段湿滑山路,才配得上吴三地高山老丛水仙的荒寂感。结果这条被村民戏称“老丛之路”的山路状况居然出奇的好,这两年...
17
石座茶园,多植名丛
文/林葭 本是武夷山先民应对错综复杂的地形创造出来的茶园,却也造就了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韵和香气。 “喜欢岩茶的人,以喝到三坑两涧的茶为骄傲”,正是因为这句话,让我...
18
访佛国岩老茶厂,叹旧时制茶劳力之密集
文/张立柏 无论是佛国岩厂还是碧石岩厂,配套的占地面积甚至大过具体制茶的场所,可见武夷岩茶制作的劳动力之密集,所花人力之多。 佛国岩山门 在武夷本地朋友的热心...
19
一位老伯,一间旧厂
两三百年的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战事连连,岩茶也随之起起落落。直到人世安稳的这几十年,岩茶产销才渐渐复苏。1998年,为配合武夷山申遗,原本住在山里的村民带着他们...
20
配套多过制茶坊
老伯的家过去是制茶工人的住所。后面一排房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客房,供岩主、包头和客人在制茶季临时住宿,另一部分就是制茶的茶坊了。 两层的茶坊荒了好多年,但只要对...
21
图片故事
PHOTO STROY ...
22
武夷茶聚儒释道
文/林葭 在武夷山这个丹岩碧水流转之地,儒释道各自以此为道场修炼讲学。毫无疑问,山水是三家共容的基础,另一个能将三家聚在一起共而处之的便是茶了。作为一种可令人思...
23
大红袍曾为寺产
武夷茶和佛教夙有渊源。释藻光(也称扣冰古佛)于荆棘荒蛮中坐禅静悟“吃茶去”的佛理,曰“夏则衣楮,冬则扣冰沐浴,以冰烹茗”,深得“茶禅一味”的真谛。以释超全为代表...
24
十六洞天地,建茶第一枝
武夷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为道教第十六洞天。(北宋道教名篇《云笈七谶》记载:武夷山荣列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称“第十六洞天”,名曰“升真元化之洞”。)先秦时期,原始...
25
“建茶如中庸之为德”
武夷茶在历史上与诸多文人墨客有着深厚的渊源。北宋隐士林逋在《建茶》一诗中写下“世间绝品人难识”来称谓武夷茶,范仲淹说“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苏东坡形...
26
流动的水,流动的茶
文/林葭 山要阻拦水要奔,正是这一条条要奔的溪流,带动了武夷山的水上运输,大量的木材、笋干、大米通过竹筏沿水路运出。茶叶的贸易,也是从水路开始。 俯瞰九曲溪...
27
丹山欲阻,碧水要奔
出发武夷山时正值雷雨季节,为避免天气原因造成的飞行不顺,我选择坐动车前往。8个多小时的路程,广州-深圳-饶平-诏安-福州-武夷山,几乎跨越半个广东和整个福建。我...
28
由水带出的武夷茶路
凝视手中的福建省地形地势剖面图,一条条溪流把武夷山“切割”得“支离破碎”,悬崖峭壁随处可见,水呈“格子状水系”,难怪有人说“闽道更比蜀道难”。运载茶叶在这些“格...
29
武夷茶影响世界
武夷茶进入世界市场后,其出口量远超丝绸、瓷器、香料等传统大宗贸易商品,徐晓望在《清代福建武夷茶生产考证》中写到:“在五口通商之前,武夷茶已经取代生丝成为中国出口...
30
昔日茶市今何在?
文/林葭 准确来说,万里茶道的起点是在武夷山,武夷山的茶市就在星村、下梅、赤石三个地方。 昔年星村茶市繁荣,建有五大会馆,如今得以幸存的只有天上宫,闽西首府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