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梅,因茶而兴因茶而衰
星村茶市兴盛的同时,另一个茶市下梅也在悄然崛起。下梅因位于梅溪下游而得名,早在宋朝,这里就有了村落,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这里讲学。到了明代,下梅村开始有了里坊(旧时以“里”为界划分“坊”,即“用街道来划分各个城区”。古代划分“里坊”以便于城市管理。);清代的时候,街市开始慢慢建立,茶叶贸易令下梅村的繁荣达到了鼎盛。
从武夷山风景区出发,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下梅村。天正下着倾盆大雨,溪流浑浊而湍急,这条叫当溪的人工河将下梅村分为南北两条街,街两边散布着数十栋明清古建筑,昔日巨商的祠堂、官宦的府第、隐士的居所、儒生的精舍,举目可见的精美雕刻,无不映射出过去的荣华,这里曾是最繁忙的茶市。
下梅茶市的兴起离不开晋商和邹氏一族。雍正年间,晋商常氏来到福建经营武夷岩茶,下梅邹氏与之合作。武夷岩茶汇集到下梅村,收购后一路北上最终运达中俄边境的恰克图贩卖,进入欧洲市场。另一晋商“大玉川”茶庄则在武夷山自置茶山,开办茶厂7座。清乾隆到嘉庆年间,下梅茶市进入全盛时期,邹氏每年的茶叶贸易交易额达百余万银两。“光是运茶的工匠就达千余人之多”,武夷山万里茶路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邹全荣介绍,“晋商甚至购置了数百峰骆驼做运力,可见当时下梅茶叶的经营规模之巨。”
下梅茶市的兴旺与广州十三行也密切相关。作为清代朝廷指定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十三行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就是茶叶,特别是武夷茶。由于参与十三行工作的多是闽籍商人,作为闽商的邹氏几乎垄断武夷岩茶出口广州的交易。“嘉庆之后,下梅茶市逐渐废弛,原因有二:一是五口通商后赤石商贸地位上升;二是太平天国运动阻断了长江,隔开万里茶路。”邹全荣说。
从邹氏家祠出来时,雨仍未停歇。贩卖蔬菜的村民坐在溪边廊道上的“美人靠”避雨、聊天,地上摆着当季的豆角、茄子,淋过雨后更显鲜嫩。当溪水流淌如昔,却已不见了舟来楫往的热闹与喧嚣。今天的下梅,繁华已经消逝,人们只能在古旧的建筑群中去凭吊那逝去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