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牛”九假?
走进牛栏坑才发现,这个久负盛名的山场原来如此狭小。在牛栏坑拥有茶园的茶农不到30户,多为天心村村民。在牛栏坑茶园里挂牌插旗的茶企却远远不止这个数量。天心村里一位村民说:“天心村里世代做茶,老一辈的一户三四个儿女,地就这么点,茶又这么火,儿女这么多,分给他们管理,一人插一个牌也是正常的。”我们在牛栏坑里遇到的一个茶农则透露:“挂你的牌也不代表这块地这些茶是你的,可以出租的,有些茶商就是插个牌子带客户来看一下,让客户以为他有真‘牛肉’。”这种现象在云南等茶产区也可见到,个中原因值得玩味。
据资料统计,牛栏坑零散分布可供种植茶树的土地面积,顶多不过70余亩,另一说是不超过60亩。以70亩来计算,如果每年亩产精茶60斤左右,那平均一年的产量不超过4000斤,扣除牛栏坑山场内的其他品种茶,“牛肉”产量不足3000斤,这还是往大数说。然而市面上却有超过大几万斤的“牛肉”在销售,这就难怪市场上有“十‘牛’九假”的说法。
市场上产品鱼龙混珠,越来越多的茶客开始到原产地寻茶。更有像小何这样的发烧友,因无法判断自己喝到的是不是真正的“牛肉”而决定自己尝试做茶。今年头春,他和几个朋友一起收购了100斤牛栏坑肉桂茶青,开始自己动手做“牛肉”。然而小何这样的发烧级玩家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消费者只能从市场上购买“牛肉”。那市面上大量的“牛肉”到底从哪里来的?
当地一位茶商透露,按其来源可以大致划分成几种:一是真正的牛栏坑纯料,这类“牛肉”数量少、价格高,市面上极难找到,甚至根本就没有出现在市面上,今年的“牛肉”早在去年就被预定了;二是勾兑型(小比例真“牛肉”勾兑拼配大比例其他正岩肉桂),卖这一类“牛肉”的茶企已经算良心企业了;三是用邻近牛栏坑有“牛肉”相似山场气息的肉桂(如金交椅、曼陀峰等等)代替,如果喝到的是这种,起码是正岩的肉桂,也还不错;四是按牛栏坑特有山场气息,用其他正岩、高山肉桂仿制拼配,这种虽然已经跟“牛肉”没啥关系了,但怎么说产地还是武夷山。最讽刺的是市场上那些和牛栏坑没有一丝关系的所谓“牛肉”,产地也远远超出了武夷山,包括闽北其他地区、闽南甚至广东、贵州等地。
在武夷山,做“牛肉”的企业不少,他们都对目前市场上的“牛肉”乱象表示无奈。王开心表示:“孝文家茶的‘牛肉’原料来自牛栏坑山场、工艺上有非遗传承人的保障,我们保持每年、每批次的‘牛肉’品质稳定。当前,一些没有牛栏坑山场的知名大企业都出‘牛肉’产品了,如果孝文家茶这个品牌不传递一个真实的牛肉标杆,谁来给大家一个真正的‘牛肉’?品牌力量有多大,反之就是大众可监督的力量有多大。只有成熟的品牌,才能被监督。这就是市场有序的方向与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