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山少只能精进品质增收
武夷山是靠山吃山的地方,尤其注重生态。2012年市政府全面禁止新开茶园。正岩所在地武夷山风景区内作为非遗保护项目,更是一土一木都不能随便动。武夷山市茶叶局的吴局长在介绍武夷山情况时,指出最旗帜鲜明的一点就是“我们武夷山很明确的理念是不追求产量”。
据吴局长介绍,在严格限制新开茶园的时期,开辟一片新茶园,需要符合山场坡度不能超过30度,不能在公路可见的一重山上。如果必须在二三重山内,还须国土、林业、乡镇、景区、度假区、茶叶局、水利等七八个部门审批,条件非常严格。2012年到2015年三年间,林业部因非法开山种茶抓了200多人,判了五六十起案件。
2016年初,武夷山茶产业推进大会确定了2020年全市的茶叶面积要锁定在15万亩以内,总产值达40亿的目标。但截至2015年,武夷山全市的茶叶面积是14.8万亩,总产值15.36亿。可见武夷山既要严控茶山面积,又要竭力增加产值的决心和力度。
为生态环境和茶叶品质而限制山场面积是武夷山的自觉自发行动。而近年外部要喝好茶需求的日渐扩大也无形中影响了山场的有限性。很多岩茶消费者只认景区内所产岩茶为正宗,外山茶甚至根本无法被接受承认。多年来,景区内景区外,甚至正岩、半岩、洲茶、外山,更有细致到坑涧窠等等的差异化山场划分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深知只有景区内有限山场面积才能被接受认可的茶农,更是越发守好自家山场,精进茶叶品质。
山场有限是一个方面,从业人员的增加又加大了竞争的激烈。现有14.8万亩茶山的武夷山有96个行政村种植茶叶,达行政村总数的83.48%,每个乡镇都有茶叶种植。据吴局长介绍,目前整个武夷山,经营茶行业的有限公司注册有3000多家,个体户4000多户。作为仅有20多万人口的县级市,2012年,武夷山涉茶人口为6万,去年这个数字达到了8万。
10年前就在武夷山经营茶叶的某茶商跟朋友开玩笑:“10年前跟朋友出门被介绍是做茶的,自己会觉得好自豪,如今出门都要特别叮嘱不要介绍我做茶,因为反正武夷山到处都是做茶的人。”
确实这几年武夷山人从餐饮转行茶业的,从导游转行茶业的,从公职人员转行做茶的,从外地回乡做茶的比比皆是。打个车租车也会遇见司机欲兜售茶,旅游城市的出租车司机普遍健谈,听闻外地口音,攀谈起来,其手上也是有所谓好茶出手。
如果说严格控制的茶园面积使得武夷岩茶这块“蛋糕”的大小固定了,那么大幅增加的大小茶企和从业人员,就意味着蛋糕的分食者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要从激烈的角逐中分得良好收益,最好的方式还是精进品质,产出叫好又叫座的茶品,毕竟最懂茶的武夷山所面临的岩茶消费人群,也正是所有茶叶消费人群中最懂品茶、对茶产地戒备心最高、对茶最有探究精神的一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