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集泉,驰名铁罗汉

百年集泉,驰名铁罗汉

集泉茶庄自开设至解放后公私合营,历一百七十余年,海内外知名。集泉茶庄由创始人施大成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开设,设址惠安县(武夷旧称)城关霞梧街。施大成之孙施济候,亲到崇安县选购武夷岩茶,并在武夷山购置“刘官寨”岩茶厂,为其子孙后代奠定了发展茶叶的基础。1924年,施济候后辈施伯丕以一万三千银圆购买慧苑西茶厂,它是武夷山三条坑内著名的岩茶厂,茶的品质很好,产量也较多。该厂产品早年就由集泉茶庄包销。这一年,施伯丕在晋江县石狮镇设立集泉茶庄分店,每年营业额约三万银圆。

1864年奇苑茶庄推出“真正大红袍”。产品采用木盒包装,在包装正面印有黑底红字“真正大红袍”五个字,图案为奇苑当时在武夷山的主要茶山:幔陀岩、霞滨岩、宝国岩三地风景。一句“幔岭参天,七品龙团辉宝国,陀峰插地,千章雀舌灿霞滨”,是以创始人林燕愈的“幔陀”做引,点名了奇苑在武夷山的茶山和种植品种

集泉茶庄以经营武夷岩茶为主,包括品种有:铁罗汉、水仙种、雪梨、雪花、玉茗、梅占、兰心。其中以铁罗汉最为名贵,除了因为是由精选武夷大岩茶拼配之外,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

据说1890年前后,惠安县时疫流行,医生束手无策,病人在热渴中饮用集泉茶庄铁罗汉,病情减轻,部分病人赖以治愈。一些老中医广为宣传、提倡,铁罗汉从此驰名。1931年前后,鼠疫在惠安蔓延时,名中医李淑潜、林霁士、赵少澄等也一致推荐服用集泉茶庄铁罗汉,当时穷乡僻壤都有人代销。据老人回忆,集泉铁罗汉在惠安沿海被视为居家必备的良药。渔民尤其珍视,每年出海捕鱼常须数月才返航,他们把集泉铁罗汉贮藏在保健箱中,凡患有热渴等疾病,必先饮用铁罗汉茶,常奏奇效。水仙种、雪梨、雪花等茶,则作为日常饮料。广大海员从生活实践中得知,茶叶有健身、防病、治病作用,在海上长期航行,不可能得到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饮茶就能保健。由于沿海居民对集泉茶庄铁罗汉十分信赖,还出现贪利之徒假货冒充。1921年前后,是集泉茶庄业务最兴盛的时期,每年营业额由三万银圆上升到十二万银圆,其中铁罗汉营业额占30%。集泉铁罗汉逐渐成为驰誉中外的名牌商品茶。

抗日战争胜利后,集泉茶庄为便利华侨购茶,在厦门市中山路设分店。由于族人争权夺利,时或划归私人经营,时或收归族人公有。经营方针举棋不定,业务人员时常更动,导致铁罗汉茶品质下降,引起顾客不满和不信任。

1949年7月,菲律宾神农药房负责人与集泉茶庄达成协议,作为菲律宾的全权代理人,每年包销铁罗汉茶十五万泡(每市斤可包一百泡左右)。后因集泉茶庄施姓后代以品质低劣之茶,冒充铁罗汉在菲律宾倾销,致使神农药房蒙受损失,协议作废。

1953年,集泉茶庄又与菲律宾福联盛商场达成协议,预支茶款人民币五千元。后因种种原因,协议没能履行,茶叶品质下降是彼此争议的焦点。这时,集泉茶庄的资金只剩下几千元,清还债务尚不敷二万余元,于是由惠安县工商科和工商联协助整顿,企业由职工民主管理,延续至1956年公私合营。

由于奇苑品牌创始人林燕愈夫妇为人谦和,心底慈善,常常辅助乡亲,崇安县太爷在清嘉庆九年(1804年)将林燕愈夫妇的慈行善举上报朝廷,嘉庆皇帝很是欣慰,特赐牌匾“潜德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