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课茶农都爱听
2025年10月31日
他的课茶农都爱听
1991年,刘国英调到武夷镇经济作物工作站任科技特派员,负责指导全镇的茶叶种植和生产加工技术。只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茶农会信服他吗?
有一年春茶季节,刘国英到一户茶农家指导。在茶厂忙到半夜,他一口水都顾不上喝。那位茶农自恃做了二三十年茶叶,对他爱理不理。到了下半夜,刘国英制作的茶叶香气开始散发出来了。一旁的茶农过来一闻,大吃一惊:刘国英做出来的茶,香气明显比他自己做出来的好。茶农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连忙端出牛奶鸡蛋来给我吃。”刘国英比画着茶农当时忙不迭的动作。
渐渐地,来找刘国英解决问题的茶农越来越多,于是他开始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茶艺培训班:根据茶农的时间来安排,每年三四月春茶采摘前,搞茶叶粗制加工培训,茶做完了,十月份就搞栽培管理培训。刘国英不用枯燥的术语,不讲晦涩的理论,用通俗的语言讲可操作性强的、茶农最关心的根本问题。每逢他开课,教室里都挤满了来听课的茶农。“刘国英讲课我们都听得懂,也爱听。”天心村一位茶农说。
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天心村的茶农搬迁到山外居住,发现在山外用老方法做出来的山内茶质量不如以前了,这让村民们大为惊慌。天心村茶农拥有最多的正岩山场,他们产出来的岩茶可谓最正宗的了,“这些茶会砸了天心村的招牌啊。”茶农们向当时在天心村任科技特派员的刘国英求助。刘国英研究茶农们的制茶过程,很快发现问题的所在:山内山外的温度、湿度不一样。根据这种变化,刘国英及时改进制作工艺并向茶农们推广,“岩茶制作讲看青做青、看天做青,其实就是要能够依据茶青以及环境变化的具体情况,把握最佳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