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地栽茶,工夫在风土
武夷山最好的茶都顺应茶树喜阴的本性而栽。都说高山云雾出好茶,可武夷山最好的茶全都落在坑谷中,偏以这种“拓不开”的方式,精耕幽谷种茶。
岩谷中的茶园呈两山或两岩夹一谷之态,每日可接受到的光照不过四五个小时,符合茶树喜阴的生活习性。生活于九龙窠九龙涧峡谷凹处的名丛“不见天”,甚至就以终日极少能受到日晒而得名。据罗胜财在《武夷岩茶名丛录》记载,“不见天”生育力强,发芽较密,持嫩性强。

翻土、除草,茶地里不少耕作规则依农谚和“武夷耕作法”照旧进行
武夷茶对风土最为讲究,而这风土的所有玄机就在武夷风景区这个天然山水盆景中。三十六座山峰、九十九块巨岩、无数条溪涧,错落布局,将这个七十九平方公里(据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官网)的山水盆景区隔成万万千千个小生态。他们形成了一个个既可自成一体,又无不关联的“小宇宙”,武夷山人称其为“山场”。于是岩茶的山场可以被细化到一道狭长的幽谷、一条清洌的溪涧,甚至一个洞、一个窝。
气象学、生态学里有个概念叫小气候,指的是一定小区域中,由于地形、地质、土壤、河流、植被等等因素导致这个区域内温度、湿度、光照、通风不同,进而影响其中动物、植物和人的存在状态。这个概念,在武夷山人中时常能听到,经验丰富的人了解一些小气候中各种因子对茶树的影响,但没有人敢说自己已经完全懂得个中玄机。毕竟,溪谷纵横、峰峦叠嶂的山场里,几近移一步易一景,相对应的小气候可谓复杂多样之极。
但它们终归是有些共性的,林馥泉对这些共性的总结简明而俱全,光、温、水、气,面面俱到,“武夷山虽地势稍高,唯因攀岩耸立,深谷万丈,茶树生长于山凹岩壑之间。以论日照:则当比平地时间为短,间有少许终年不受日光直射。以论霜雪:每见山巅满积,惟深谷岩壑之处,尤未可见。以论湿度:则岩泉点滴,终年不绝。以论劲风:更无从加害。是以冬季走入山中,每见青草油绿,花香鸟语,真不知山外尚有严冬。”

1.采好的茶青需集中靠人力挑出深山,到汽车可达之处运走。挑青工需要熟悉路线,担得了重物,更重要的是及时运送,否则茶青捂热便不利于品质了2.采茶女工的护手措施
若硬要说缺什么,那就是植被了。岩谷、溪涧两侧丹霞红岩未以真颜示人,而是被覆以墨黑色或墨绿色,着墨者是植物、藻类、地衣和苔藓的共同作用。哪怕贫瘠的岩壁上,石缝里,岩上凹处,一层薄薄的土上都有植物在奋力生长。因此,一块块巨岩也生出了它们自己的小生态。
丰富多样的植被还能影响到“岩骨花香”中的花香。虽然一直流传茶树会吸附周围环境从而有相应香气,但比较公认的正解是茶香不会与周围植被有直接联系,多种共生植物与茶叶一同达成和谐群落,才会间接影响到香气的丰富程度。这一点,在老丛水仙里感受特别鲜明,在汤水里就可以体验到扎实的苔藓味,刚好与它身裹苔藓的外在对应匹配。此后,在武夷山经历的两桩小事,也一并应证了这一点。
鬼洞入口地,可俯瞰一道狭长野茶谷之处,随手摘起嚼食的一枚茶芽,味道清楚熟悉,之前喝过的某泡茶正是这个味道。直到再次与这种香气相遇,是同事在悟源涧附近随手摘得的不知名植物标本,一种武夷山常见的寻常植物。采摘时并无特殊气味,压入书中几天后,拿出一闻,我们都认识,能立马心领神会。同事虽没尝过鬼洞那株茶,但那泡同样味道的茶都一同喝过,记得住香气和味道。之后,这阵芳香好似香气标本,成了一种只有我们才知道的“秘密语言”。这香气,通无名植物、通鬼洞茶芽、通岩茶香,叫人难以不疑它与武夷这片山场的关联。
至于“岩骨”,作为岩茶的品质特征之一,它的必要性大过“花香”,却一直是个无解的谜题。武夷山人普遍认为花香是很容易做出的,然而要做出能反应一款茶该有的岩骨却很难。关于岩骨,或者说岩韵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千人有千种答案,其中有将其具象为岩石味甚至岩上苔藓味等滋味感受的,也有将其抽象为喝岩茶后心理上美妙感受的。
然而无论岩骨表现具体或抽象,其背后独一无二的山场特征作为物质基础是可以去推测的。相同生长程度,如武夷山这种茶生于烂石、沙砾、瘠土上,必然需要更长的生长周期,因而会累积下更多相对容易吸收的物质,令茶有特别的表现。蔬果肉食药材都有类似规律,就如快速精养的鸡与自找食物的放养鸡相比,后者所熬的汤胜过前者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