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章法,先追热

不得章法,先追热

大概四五年前,由于大红袍盛名广,借其名,沾其光,武夷岩茶几乎被大红袍化。以至于那时与岩茶相关的行业报道,都统统用打引号的“大红袍”字样指代岩茶。于是,那几年初识岩茶的人就认准大红袍字样。

大红袍火了,从每斤几十元到每斤几万元全都冠以“大红袍”,谁都搞不清喝到嘴里的到底是什么茶。于是更多人加入了难以理清的大红袍讨论。本就难说清到底多少棵,到底什么品种的大红袍话题中,又多了个“大红袍”乱入。也算是提供了更多话题和谈资。

如今,面对大红袍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武夷山茶人会苦口婆心地劝告说:想学喝岩茶,从肉桂、水仙入手吧。对大红袍追问下去,会知道纯种大红袍和商品大红袍之别;而追问商品大红袍,会发现其拼配原料都需以水仙、肉桂打底,就更是会把目标转而锁定肉桂、水仙了。

于是这两年更受欢迎的是肉桂和水仙,尤其一些知名山场的肉桂,备受热捧。然而,追热是要以丰厚的荷包作支持后盾的。三四年前,正值“牛肉”、“马肉”两者齐名,每斤三五千元的价格在那时也不算便宜了。若赶上这两年,牛肉压倒马肉,这茶一泡喝下便是三五百。

所以,早先以追大红袍入手的人,可能因最终发现连大红袍都尚有那么些品种争议,而对岩茶丰富多样的品种产生兴趣,进而成“品种集邮”型茶友。若是这两年开始对岩茶产生兴趣的,则容易被时下正热的各路肉桂、各山场水仙引导成“山场签到”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