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茶源地理 武夷山

卷首语

武夷岩茶自成一家

茶源

武夷茶土自丹霞

丹霞孕育三坑两涧

儒释道共存丹霞

从山场到制作,看武夷茶如何显『工夫』

茶壤天生优质,施肥都讲工夫

谷地栽茶,工夫在风土

制茶耗时近半年,得来全部靠工夫

武夷山重点山场

老丛水仙使吴三地成为地域品牌

外山难得拼出个吴三地

传统农耕保生态永续

石座茶园,多植名丛

访佛国岩老茶厂,叹旧时制茶劳力之密集

一位老伯,一间旧厂

配套多过制茶坊

图片故事

武夷茶聚儒释道

大红袍曾为寺产

十六洞天地,建茶第一枝

“建茶如中庸之为德”

流动的水,流动的茶

丹山欲阻,碧水要奔

由水带出的武夷茶路

武夷茶影响世界

昔日茶市今何在?

茶不到星村不香

下梅,因茶而兴因茶而衰

31枚老茶章见证赤石茶市繁荣

万里茶道起点应是武夷山

赤石!赤石!

邹氏繁华散尽,下梅茶香犹存

祠堂-邹氏发家史

大夫第-因茶兴衰

下梅村-后人承前

30家老茶庄,终被雨打风吹去

百年集泉,驰名铁罗汉

传奇奇苑,风雨犹存

茶器

遇林亭窑:集宋描银彩茶盏品种之大成

绀黑釉茶盏蔚为大观

宋描银彩绘茶盏最重要的产地

茶识

一入岩茶深似海

不得章法,先追热

恨尝不遍的百花名丛

叹品不尽的细分山场

好茶,每年二三两足矣

留住百花名丛,也要护好自然『天选』

留住先人优选百花名丛

也要护好自然“天选”

当我们在谈论大红袍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一杯武夷茶,工序二十多

品茶日志

茶话

刘国英:再复杂的岩茶理论,都能讲得通俗易懂

破掉山场神话

外山茶也能拿奖

他的课茶农都爱听

“茶是要做一辈子的”

陈孝文:好的坏的,最终都是锦上添花

少了个码农,多了个茶农

从做茶叶到做茶业

游玉琼:生活里只有茶

放弃金饭碗,茶厂当学徒

从运气到经验,只有磨练

最开心的是儿子也喜欢茶

阿炜:我不觉得这是坚守

虐待自己善待茶

“去找小时候最熟悉的味道”

慢的东西有时间的味道

黄贤庚:留住岩茶手艺

起草岩茶申遗材料

为传统岩茶手艺著书立传

吴光明:因为『摄瘾』染上“茶瘾”

摄影治愈畏高

花了五年学做茶

周国庆:大佬爱出头

处处要争先

讲义气被骗

图片故事

微观武夷

观察

消费端追逐山场,生产端精进品质

斗茶赛激活了全民练茶的风潮

人多山少只能精进品质增收

从来矜贵,论泡出售

市场更接受山场精细划分

海外推广,关键要有故事

『牛肉』怎么成为奢侈品的?

“牛肉”香水并重

牛栏坑一度无人认领

十“牛”九假?

好岩茶不止“牛肉”

陈年老岩茶,收藏价值可期

量不多,价不高

年份不是收藏的唯一标准

茶席

借九分天地造化,成一席岩骨花香

他用五年时间,把茶席摆上武夷山九十九座山头

移动实验室

用高丛水仙茶青,对比正岩、河洲和外山茶

实验设计

实验材料

实验结果

总结

舌尖上的视觉

风味小吃

银龙穿红袍

专栏

茶学与儒学

研膏,宋茶独有制茶工艺

什么水泡茶最好喝?

茶空间

彝山兰若:宅在这里喝茶

1家客栈,8间客房

2天,3场茶会

茶·道·生活

器简东南闽北出土唐宋茶具简述

筅匙

千年岩茶溯源

大红袍只是名丛一种,千年岩茶品种丰富

武夷茶Bohea一度为中国茶的总称

武夷岩茶传统工艺至今未变

将武夷岩茶做成女人茶

行走不是旅行,更不是旅游

紫藤花开无何有之乡

紫藤庐可以复制

我们把历史做一个分水岭

只有茶才有那么多的包容性

做茶急不得,要顺势而为

茶园连有机肥都不施

好茶成长期要超过60天

我一直想怎么跳脱原有的东西

茶彻底改变了我

开茶店,写茶书

从事茶学教育

无怨无悔的选择

喝茶是一种修行

同座奉茶

现在

暂且放下手机

静静地享受一段有触感的阅读

与自己共饮一壶好茶

品味一段茶道新生活

遇见更轻松与舒适的自己

为生命开启一段宁静美好的时光

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峰岩交错,溪流纵横,九曲溪贯穿其中,蜿蜒7500米(摄影/壶荼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