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水带出的武夷茶路

由水带出的武夷茶路

凝视手中的福建省地形地势剖面图,一条条溪流把武夷山“切割”得“支离破碎”,悬崖峭壁随处可见,水呈“格子状水系”,难怪有人说“闽道更比蜀道难”。运载茶叶在这些“格子”中穿行,该是何其艰难。

据《武夷茶经》载:武夷茶的贸易流通自宋代就以“建茶”、“建溪茶”列入记载。明朝时茶禁甚严,“建茶铢两不得出关”,严令“载建茶入海者斩”。直至郑和下西洋,携带大量茶叶作为礼品,才打开茶叶“闭关”之门。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从澳门购买武夷茶,经爪哇运到荷兰再转至英国,不久中国茶叶名噪英伦三岛,这是欧洲人购买起运中国茶的最早纪录。

那时候的武夷茶是如何从高峻而封闭的闽北山区运至港口的呢?

1842年五口通商之前,武夷茶先经陆路,沿崇安县西北的分水关至江西铅山,再由水路沿信江入鄱阳湖,上溯赣江上游,转陆路、过梅岭、入广东,经北江水路至广州十三行贩卖。

被称为“植物猎人”的英国人罗伯特·福琼曾于19世纪40年代两次来到中国,并将武夷茶的种子及工艺引入印度。在他的《两返中国茶乡》一书中,福琼详细描述了这一时期,武夷茶运往江西铅山时,茶叶搬运工在搬运高级茶叶和低级茶叶时的不同方式。

3.1665年东印度公司商船停泊在广州港(图片来源:翻拍自《武夷茶经》)

除水路外,尚有一条陆上茶叶之路,今称万里茶道。当时,晋商(也有徽商、赣商)来武夷采办茶叶,主要与下梅村2邹氏合作,茶叶集齐后过分水关,入江西铅山装船,顺信江下鄱阳,至樊城起岸,贯河南,入山西晋城,经潞安(今长治)抵平遥,再由大同到张家口,走军台三十站,转北行十四站,至库伦(今乌兰巴托),北行十一站抵达恰克图3,全程近万里。乾隆至道光前期,这条陆路的茶叶贸易非常繁盛。五口通商之后,陆路渐渐式微。

1842年,中英签署《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武夷山到福州“一水可通”,武夷茶沿崇阳溪,经建溪、入闽江、直达福州再转运他地。自此,武夷茶的海外贸易达到鼎盛。直到20世纪初因频繁战乱才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