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百花名丛,也要护好自然『天选』

留住百花名丛,也要护好自然『天选』

文/杨钰鸾

武夷岩茶有今天的地位,就是以多样性为基石建立的。武夷岩茶有多丰富其就有多深厚的承载力。

多种茶样一同开汤审评

十六年前,毫无异议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西方人眼中并不陌生的武夷山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之列。获此殊荣的关键点在于武夷山的生物多样性。躲过了第四纪冰川的武夷山是古生物的庇护所,除留下了不少濒危生物之外,还孕育繁衍出了数不尽的新物种、变种、特有种。这里有366种苔藓、262种蕨类、1976种种子植物、256种鸟类、4557种昆虫,早在十九世纪,武夷山就已经被西方人注意到。他们垂涎于它的千奇百态,专门潜入深山收集标本。

不夸张地说,多样性是武夷山一切生态的特性,茶也不例外。

今天,无论在武夷山本地还是外地买茶,都会听到这样的介绍:我们只做肉桂、水仙这些传统当家品种。细打听下去,可能会听到这样的解释:我们只以传统火工做传统品种,做小品种茶的都只是玩花样、扰视听,语气里俨然透着“我们正气,我们不屑”。于是,一句“我们只做水仙、肉桂”成了岩茶的“政治正确”。然而仅提供水仙、肉桂、大红袍是根本满足不了岩茶的爱好者和好奇者的,消费端对百花名丛只闻其名,难寻其味。多样性不是没有市场,对不同山场肉桂的好奇和买账,正是对丰富性得不到满足的替代性慰藉。

撇开市场,诚然肉桂、水仙是武夷山当家品种,可当山中各色茶成片地被一两个品种席卷更替时,就需要警惕单调性对多样性的冲击了。

被认为是武夷山茶基因库的鬼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