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伯,一间旧厂

一位老伯,一间旧厂

两三百年的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战事连连,岩茶也随之起起落落。直到人世安稳的这几十年,岩茶产销才渐渐复苏。1998年,为配合武夷山申遗,原本住在山里的村民带着他们的制茶家什全部迁出,不少岩厂荒废其中,佛国岩茶厂和碧石岩茶厂则因不在核心景区,兼有人维护而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走近佛国岩茶厂,几棵年长的果树后便是佛国岩山门,门额上佛国岩三个字还依稀能辨。前些年这里一片废墟,山门都快倒了,有人以修旧如旧的方式在修复这个岩厂,可以看出,山门是最先着手的。

山门内是佛国寺,这种小庙属于家庙,不同于弥陀寺、天心寺等佛寺,里面不住僧人,是民间祭拜山神的庙宇,也是岩厂的必备配套之一。在林馥泉《武夷茶叶生产制造及运销》一书中可以看到,同时期的碧石岩茶厂平面图中,整个岩厂的一角,也有个占地面积不小的庙宇。

过去制茶季一到来,开山首先要在家庙拜祭,祈求山神保佑安全生产、制茶顺利。然后,用好酒好菜招待带山、采茶工、青师傅、焙师傅等一众制茶工,鼓舞新一年的制茶士气,才真正开始开山干活。

如今,佛国岩家庙隔壁院落住着一位守山老伯,负责照看佛国岩旧厂。老伯早年因做麻绳来到武夷山。武夷山岩草,也就是岩缝里生出的山类芦,可用来搓麻绳,成品非常结实。悬崖徒壁上的岩草,需吊着绳子才能采到,胆够大的人才揽得了这个活。据说当时这个营生比做茶还挣钱,工业制绳以后就没有人以此为生了。

没了营生,老伯就在四周漫山养羊养鸡,兼顾照看这个岩厂,留在了武夷山。40年客居,一张口还是一嘴的江浙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