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洞天地,建茶第一枝
2025年10月31日
十六洞天地,建茶第一枝
武夷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为道教第十六洞天。(北宋道教名篇《云笈七谶》记载:武夷山荣列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称“第十六洞天”,名曰“升真元化之洞”。)先秦时期,原始的道家信仰和传说已在武夷山盛行。北宋时武夷山道教兴盛,真宗年间(公元998年~公元1022年)武夷山曾建有宫、观、堂达300多处,如冲佑观、天游观等。现在桃源洞内的岩壁上,还雕刻着巨大的老子像。
道教形成之初,便尚茶、崇茶。在道家看来,茶是契合自然之物,是养生的媒介,还是可借助用于修道成仙的灵物。
武夷山的道教圣地止止庵,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曾在此长居,修习内丹。白玉蟾极喜饮茶,据传他在止止庵培育的一株白叶茶名曰“白鸡冠”。明清以来,“白鸡冠”列为武夷山四大名丛之一。他也写下不少有关茶的诗词,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白玉蟾记述了武夷山人制茶饮茶的过程。最后一句“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将道人品茶时怡然自得,欲得道升天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马头岩垒石道观内,前来游玩的小孩正在玩水缸里的积水

止止庵,建于晋朝,北宋东京李陶真、洛滨李铁笛、燕山李磨镜相踵而入,卜筑结庵,命名止止。南宋名道白玉蟾曾任止止庵住持。宋明清代多有修葺、扩建,并屡有道众驻足。民国30年曾改庵为图书馆。现保存完整的石砌墙基和石刻“止止壶天”

三贤祠,位于武夷山风景区水帘洞的右侧,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祠内先是奉祀朱熹老师刘子翚的神位,后又增祀朱熹和刘甫的神位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