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话

茶话

FIGURE

南、潮汕等地。据当地文化人黄贤庚先生的考证,“历史上武夷茶曾往山西、蒙古进行“茶马互市”,需经水关到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同时清政府几度颁令外销之茶一律往广州出口,因而部分武夷岩茶有的运往河口,后折赣江南下往广州……这些“下府人”之移民与在武夷山的闽南茶商、僧人语言相通,自然优先被雇佣,有的还被聘到武夷山当包头、茶师。久之,他们便在武夷山安家,所以至今武夷天心岩茶村村民大多为闽南人后裔。”(《武夷茶说》2009年版)

到了当代,武夷山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不减反增。这些外来者为武夷注入了勃勃的生机,同时也在丰富武夷山本身的文化内涵,除了采访到制茶与卖茶的人,我们还遇到画家、作家、摄影师、行为艺术家……

这些闯入者就如同之前迁移过来的前辈一样,来了就身不由己地留下了:武夷岩茶实在是太好玩了。

武夷岩茶本身就是一个江湖,一个充满茶味儿和人味儿的江湖。

(文/邹嘉丰)

武夷是个不夜城。

这里没有灯红酒绿,没有夜夜笙歌,甚至连一两个衣着入时招摇过市的潮男潮女都没有,只有萦绕数里的浓浓茶香。来武夷感受过制茶季的夜晚,才知道那杯香气四溢、叶底藏水的茶汤的厚重。

制茶人阿炜跟我说,武夷岩茶够特别,是因为它“时间的味道”。

一整年的风吹、雨露、霜雪、朝阳、霞光,都在以一种不紧不慢的方式沉淀着这片树叶的味道。慢,才足以收纳滋味,积蓄力量。

当时机终于成熟,制茶人连续十几个小时马不停蹄地采摘、做青、炒青、揉青、焙火,为的就是留住它“时间的味道”。这也是为什么武夷岩茶的重要工序基本都熬到了后半夜——和广东的老火靓汤一样,好的东西,往往是靠时间熬出来的。

时间的味道是大自然的馈赠,制茶人珍惜且崇敬,不敢让它有分毫的流失。

有趣的是,这些制茶人大多并非武夷本地人,而是来自江西、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