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耕保生态永续

传统农耕保生态永续

去看吴三地一片最有代表性的老丛水仙,以为起码该小有一段湿滑山路,才配得上吴三地高山老丛水仙的荒寂感。结果这条被村民戏称“老丛之路”的山路状况居然出奇的好,这两年政府专门为这里修了砖铺路面。比起前些年普洱产区修段水泥路到某棵茶树,专供人瞻仰,造成茶树树势渐衰,砖路实在好太多了,不会影响周围植物的生活环境和水分吸收。

这段五分钟脚程的“老丛之路”,包括所经过的一座桥,都颇有能反映生态的花鸟鱼虫,作为生动的生态证据。小溪上两截树干搭成的桥上长着蘑菇,需避让走过,鲁莽的话,既踩到生命又踩到风景。砖缝上趴个天牛模样拇指大的彩色甲壳虫,铁甲铿锵,见人也不躲避,自顾晒太阳。路边几株野草莓,透红水润到了老丛水仙的领地,喜欢吴三地老丛水仙的人,在这里便能妥妥地“截获”木质味和苔藓味的有形“证据”。

通常讲到老丛水仙的山场生态指标时,会提到水汽。一是水仙非常喜阴喜湿,所以在正岩山场里,水仙也都种在坑涧里,很少被种在被武夷山人称为岗上的地方;二是水汽充足的地方,苔藓等寄生物较多,苔藓味比较突出。而吴三地正是个有溪流、有瀑布,水汽充足的地方。

所谓苔藓味是来自茶树上的寄生物,这里的寄生物主要有三种。首先是大多数人都会注意到的,茶树上满布绿丝垂幔的景观,好像茶树年纪大得都长出了胡须。其实这是一种苔藓,学名叫“悬藓”。另一种白色鳞状寄生物常被人误会为苔藓,事实上它是种地衣,学名“睫毛梅衣”,它的近亲橡苔是很多知名香水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配方,例如香奈儿19号、Miss Dior,而睫毛梅衣也有类似的气味。第三种是瓦苇,它是一种蕨类,一般寄生于石上、瓦上、树上,当它要选择茶树借宿时,只会选择高丛茶树。

然而,吴三地茶农对苔藓的情绪是复杂的。一方面是已经有很多茶客习惯了苔藓味,以苔藓味作为老丛的判断标准之一,甚至不少人喜欢上了这个风味;另一方面是这些寄生物会与茶树形成竞争,抢夺茶树营养。好在这些茶树现在都价格不菲,即便产量不高,吴三地茶农也能挣得令周围村镇人羡慕。这片林子里的老丛水仙,产地价格为每斤6000元。

这片茶林的茶树全都高过人。林中地上四散的竹竿很能反映这片老丛水仙的品质。一方面,作为茶树采摘的辅助工具,茶农利用山的坡度,将竹竿架在高处的茶树叉上,然后顺竿爬到茶树顶端采到鲜嫩的茶青。茶树的高度和树龄这两个决定老丛水仙品质的因素,就通过竹竿体现出了。另一方面,能有空间架起这些竹竿的茶地,茶树种植密度必然不高,都有充分的水土养分,茶地通风透气,病虫害少。

吴三地近年新开的茶地也有望朝着百年老丛发展。六月的吴三地,新丛行与行之间草长没脚,形成茶一行、草一行绿色无缝条纹格局。不是因为人懒不除草,而是时候未到。武夷山人常说“七挖金八挖银”,概因农历七月才是深挖除草再翻埋进土地做肥的最好时机。相比许多茶地因除草和施化肥,茶园里除茶树外,一切植物干枯、土地板结、水土流失的情况,吴三地今天得以留住青山流水,几十年甚至百年后,后辈仍能持续获益。

为什么这个村子能那么统一地坚持传统农耕?吴三地众多老吴中的一位告诉我:“我们不是没有走过那些弯路,这两年周边环境有些什么改变,茶味有什么变化,小河里的鱼减少了多少,我们都是清楚和焦虑的。”至于为什么能统一,没出现这家打药,虫害杂草就殃及隔壁,邻家也不得不打的情况。老吴说:“大约是因为这个村比较团结,大家都姓吴,是一个家族。”传统社会秩序对今天依然有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