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邹氏发家史
2025年10月31日
祠堂-邹氏发家史
进入祠堂,门楼气势宏阔,砖雕图案丰富多彩。门两侧篆刻的“木本”、“水源”,意为一个家族的繁荣昌盛如树木依赖于根,又如江河依赖于源。门楼左右两侧圆形砖雕图,分别对应“文丞”、“武尉”的象征意义,希望子孙后代能文能武,人才辈出。
这座邹氏家祠,便是当年下梅村最显赫的富商邹氏所建。在下梅,姓邹的村民占了大多数。关于邹氏家族的发家史,随便问一位当地上了年纪的人,都能说出个道道来。
邹氏原籍江西南丰,清康熙年间,邹元老带着茂章、舜章、禹章、茵章四个孩子逃荒到下梅村,以伐薪卖柴糊口,后渐渐成为当地茶商。清雍正年间,西客(晋商)到福建经营武夷岩茶,晋商的常氏与下梅邹氏“景隆号”茶庄结为盟友。邹氏腾出“景隆号”的仓库和厢房,给常氏储存茶叶,还为运货的十余峰骆驼搭建喂料棚。发货时,满载茶叶的竹筏就从芦下巷口河埠下水,进入梅溪水路,后翻山越岭,一路北上至中俄边境的恰克图,全程近万里(今称万里茶道)。
如今在下梅村芦下巷,还能看到两道相向而开的石门。“当年这两道门一边是邹家的,一边是常家的,从码头运上来的茶,两家都派代表当面验收,这是邹、常两家诚信合作的证明。”下梅村邹氏第二十九代世孙,武夷山万里茶路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邹全荣介绍说,常邹两家在下梅村精诚合作了100多年,双双因茶业暴富。据载,邹氏与晋商合作每年获利百余万两银子,建豪宅70余座,修当溪、建码头、立家祠、设文昌阁、传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