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与儒学

茶学与儒学

叶荣枝
香港茶艺协会会长

最近比较少写严肃的文字,不过刚巧有一位同学写了一本书,请我写序。觉得其中一些观点也可以和大家分享,所以转录如下:

《礼记·大学》篇有这样的一段文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代儒家学者把人生的整个学问的追求,演化出最细的基本单元,原来是在于“格物”,格物便可以得到知识和智能,可以应付人生中种种的理想生活的追求,“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后来更演化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清代甚至将所有有关科学的学科,都称为格致之学,梁启超说:“举凡属于形而下学,皆谓之格致”。所以难怪香港大学的校徽开宗明义地注上“明德格物”,命名的人也寓意深长。

那什么是格物呢?一般的解释是深入研究生活中各种事物,探求其中之道理,从而了解其形而上的普遍规律。南宋朱熹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这正好指明我们学茶的最大裨益,就是通过学习茶的种种因缘、种种的对应,足可使我们悟出其中许多哲理,应对生话其他方面的智慧,追求美好的人生;日本人的茶道尤其在这方面多有探索,中国人的茶道精神融和于生活之中,此理亦蕴藏其间,延绵内中作伏线的发展。

汉代儒学之大成者,奠定儒学为国学之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说:“见端而知本,精之至也;得一而应万,类之治也。”就是进一步说明这道理,简单通俗地说,就是“见微知着”,“一理通、百理明”,治大国如烹小鲜;修身即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其理一也。

很多人谈中国茶道中如何体现儒家的精神,但大多只停留于表面的程序或器物之铺排,或称之为茶礼,甚至有的附会一些打恭作揖、焚香念诵、敬天拜地的所谓礼仪,更是舍本而逐末,实在未知儒学“格物明德”这关键之所在,亦未能说明塑造“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中国仕人的宿命观,以及其对文人—特别是明代文人嗜茶的影响。

艺桐曾和我习茶,虽时间不长,但她亦对“茶理”孜孜不舍,十多年来不断地追寻和学习,可谓道而不径,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实在令人欣庆,亦值得鼓励和大家学习,正是“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的参照。多年来她亦致力于茶学推广教育,最近她把学习心得,编撰成册,并取名为《知茶达礼》,并请我为其写序,正是深得我意……

我从事茶文化推广工作二十多年,见尽不少山山水水,学茶的人来来去去,大浪淘沙,毕竟有所得者少,很是可惜。朱熹说:“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砂而欲成饭。”正好说明此关键之所在,希望学茶的人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