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座奉茶

同座奉茶

岩茶的好,若不在武夷山水间亲身经行一遭,必定要折损几分。经过,便可取一分兀岩的落拓不羁,取一分溪涧的风流蕴藉,取一分山民的慷慨豪爽,再取一分望尽烟云后的澄静缄默,所谓岩骨花香,韵自天成。中国茶中,天地造化与人工精妙契阔若此的,武夷岩茶之外,恐怕只有西湖龙井了。

——王冲霄(学者,纪录片导演)

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的历史已有1500多年之久。同时,武夷山也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初识武夷茶的人往往为其复杂分类所迷惑,武夷山茶树品种繁多,分类复杂。即使是同一品种的茶叶,因为采茶时期、制茶工艺、栽培地区的不同,体现出来的香气滋味也不尽相同。而且一种茶叶的名称也是有多重概念,以大红袍为例,就有母树大红袍、纯种大红袍、国标大红袍,大红袍品种、商品大红袍及大红袍品牌等不同的概念。

——江龙坤(广东武夷山茶叶商会会长,武夷山市茶叶流通协会会长)

第一次接触武夷岩茶,是三十多年前。不知怎么会产生一种读稼轩《青玉案·元夕》词的感觉:东风夜放花千树,正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又如读张宗子的《西湖七月半》,满眼都是: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童子过年,只觉得热闹,啥也不懂。后来,喝的茶多了。绿茶的清新,红茶的浓香,铁观音的劲锐,普洱的苍桑,都更吸引我,便疏远了武夷岩茶。

其实,要真正体会,认识一种茶,需要岁月的淘洗与人生的历炼。

现在,每每与两三素心友品茗,总爱选一款武夷岩茶。当此时,骤雨松声,兰蕊香发。有种醉饮流露之感。心中涌出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喝了近三十年的茶,寻寻觅觅,才发现,武夷岩茶,才是我的最爱。

——周志峰(资深茶人)

初喝武夷岩茶如何入门?对于不太了解武夷茶的人,最简单的办法,先找一个熟悉的卖茶人或当地比较正规的大厂家生产的正宗岩茶,买半斤中火功茶,坚持每天泡饮,慢慢就会品出味道。可以先从水仙、肉桂入门,它们是武夷茶当家品种,量大,各自特征很明显。有条件最好按标准冲泡方法,两种茶同时泡,称重入杯,定时出汤,多闻,多喝,多比较。实践出真知,反复多泡几次,就能逐步识别茶的好坏。武夷山品种多,山场复杂,不同山场不同火功有不同的口味,完全可以满足各种消费群体的需求。

——郑汝平(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新加坡大部分人都喜欢饮用乌龙茶,而中高级岩茶的消费量同比其他茶类算是较低。现在的武夷岩茶多倾向小叶轻发酵与花果香,时有菁臭外,还流失了大叶发酵重焙的独特岩韵。高层次的茶艺爱好者还是偏重欣赏高级岩茶的,但是真丛难求,好茶价格又是太高。我在20世纪80年代到武夷山,很欣慰能见识古法制茶,同时,当年也收藏了各种武夷岩茶如大红袍、水仙、白鸡冠和肉桂等等,至今还在享受着甘甜润喉,回味无穷的陈香岩韵。

——蔡友潮(新加坡茶馆私营有限公司创办人,新加坡茶艺联谊会创始人)

大红袍制作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非遗”不是茶叶,是手工技艺,我们必须传承下去。和机械制作相比,手工做茶更人性化。手工茶在保护青叶上,比如叶张的完整性,要比机械制作的茶好。乌龙茶的制作是一个死去活来的过程,最终叶张泡在碗里,是要活的,任何环节的受伤都会对乌龙茶的品质产生影响。

——黄圣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