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大红袍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文/林葭
对武夷岩茶不了解的人,把所有的武夷岩茶都称为大红袍。也有一些商家会故意误导消费者,把武夷岩茶统称为大红袍。其实大红袍与武夷岩茶不能简单地等而论之。
在中国所有的茶中,名气最大也最具争议的,大红袍绝对算得一二了。美丽的传说、珍稀的母树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茶王的光环、不菲的价格把它供上高高的神坛。然而市面上,打着大红袍名号的茶比比皆是,价格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围绕着大红袍的谜团着实不少,我们请到武夷山市茶叶同业公会会长、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国英来进行解答,试图拨开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大红袍。
武夷岩茶与大红袍是同一回事吗?
武夷岩茶的概念大于大红袍。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四大名丛之一。但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在武夷岩茶消费新区,对武夷岩茶不了解的人,把所有的武夷岩茶都称为大红袍。也有一些商家会故意误导消费者,把武夷岩茶统称为大红袍,这样容易卖出更好的价格。
大红袍是指一个茶树品种吗?
如果去武夷山旅游,十有八九会主动或被动地去到位于武夷山风景区内的九龙窠看大红袍石刻和茶树。到那儿一看才发现原来大红袍有六棵。没错,而且这六棵还是不同的品种,叶型、发芽期等都不一样。从石刻旁上层第一棵茶树算起,依序编号,上层为1、2、3、4,中层为5,底层为6。历史上的大红袍母树只有上层四棵,1980年修建九龙窠名丛圃时,将大红袍台面东侧依地势连接砌梯台两级,每台各植株分别由母树1、2号株压条移载。其中,第一株与第五株是同一品种,第二株与第六株是另一品种。
此外,历史上关于大红袍生长的地点也有不同说法。1921年蒋叔南在其《游记》中提到除九龙窠外,天游岩、珠帘洞两处有此茶。而据岩茶泰斗姚月明先生生前回忆,当代茶圣吴觉农20世纪40年代在武夷山进行过茶种调查,在北斗岩也发现过大红袍。可见,大红袍不只一处生长。现在以长在九龙窠崖壁上的6棵为正宗,称为“母树大红袍”,这6棵母树大红袍在2006年保护性地停止采摘了。
既然停止采摘,那现在市面卖的大红袍都是假的吗?
九龙窠的6棵茶树,年产量也就几两,市场上根本不可能见到。就算继续采摘,你觉得能喝到吗?但要说是假的,也是不成立的。目前,市面上见到的大红袍茶叶分为两种,“纯种大红袍”和“商品大红袍”(也称“拼配大红袍”)。
纯种大红袍指母树大红袍中的某一品系单独无性繁殖栽培后,单独采制加工而成的大红袍。所谓的无性繁殖技术,就是剪取茶树顶穗,直接扦插到别处,经过细心管理,培育成茶苗的技术。与有性繁殖(利用茶树种子繁殖)相比,无性繁殖具有繁殖速度快,母本性状保留完整的特点。经检验,无性繁殖的大红袍茶树,基本性状与母本完全一致,此大红袍不能称为二代或三代大红袍,因为无性繁殖不存在代数。“商品大红袍”则是1985年由“大红袍之父”陈德华与当时茶科所的同事成功拼配并推向市场的产品。它是根据消费者的不同口味和需求,采用岩茶中的几个品种拼配而成。目前,市面上最常见、销售最多的大红袍就是商品大红袍了。

位于九龙窠内的6棵母树大红袍
听说品质差的茶才需要拼配?
茶叶拼配,与酒的勾兑技术一样,都是为了保证质量稳定的必要技术。自从茶叶成为商品,拼配技术就产生了。
商品大红袍的拼配就像调鸡尾酒,一般有4—5个品系的茶叶,选料上要考虑有香气、水厚韵足、稳定性较强的品种。基本的拼配方法是以水仙、肉桂打底以保证茶汤的“厚度”,然后搭配几种品种茶(如204、白鸡冠、铁罗汉、北斗等)用以提香。
大红袍拼配的整体原则是做到“香幽、水厚、韵足、回味好”。大红袍的拼配不仅在品种上有讲究,在品种的比例上更有讲究,并非随便弄几种茶叶混合在一起。许多茶厂将拼配的比例视为机密,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王顺明就表示:“对于大红袍的拼配,我的要求是同一山场、同一品种、同一季节。”
用来拼配商品大红袍的品种,各家不同,品质会不会良莠不齐?购买时候怎么分辨?
国家制定了国家标准(GB/T 18745-2006),按此标准制定了大红袍实物标准样。商品大红袍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个等级,用于规范和检验商品大红袍的品质标准。不过,市场上确实有“以次充好”的现象存在。2014年8月,中国驰名商标“武夷山大红袍”正式启用,被许可使用企业将由茶业局颁发商标准用证及牌匾,产品包装可印制“武夷山大红袍”驰名商标字样,并张贴专门制作的防伪标贴。刘国英向消费者支招:没有粘贴防伪标志的大红袍不一定是假的大红袍,但粘贴了防伪标志的大红袍就一定要按照武夷岩茶(大红袍)国家标准样制作加工。消费者要保证买到正宗的武夷山大红袍可选择购买有防伪标贴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