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梅村-后人承前

下梅村-后人承前

悠悠的当溪流淌而过,当年的商店门楣还在,长廊边的美人靠风韵犹存,码头旧址还在,却已不见昔日舟楫往来的繁忙。在沉寂了一个多世纪后,下梅再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是因为旅游和万里茶道。

“没有邹全荣,下梅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出名,至少会推迟出名的时间。”一个当地人说。邹全荣是谁?一个土生土长的下梅人,乡村小学教师,在执教之余,邹全荣边挖掘边积累史料,慢慢地成了武夷山的“文史专家”。

2001年,邹全荣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关于清朝时山西榆次常氏到福建崇安县邹氏景隆号茶庄采购武夷茶的内容。“因为这份报纸让我开始在脑中形成万里茶道的想法,从此沉迷于万里茶道历史的挖掘论证。”

邹全荣每天放学后骑车到武夷山市市志办、档案馆、图书馆查阅抄录史料。同时,他还不停奔波在与万里茶道起点相关的古村落、古茶道、古关隘等场所,拍摄并记录当地的风情与传说。此外,他还多次自费前往山西、内蒙古、湖南等沿线城市考察和“寻宝”。十多年的研究,终于写成数十万字的论证文章。

如今,邹全荣已从教师岗位退休,又担任了武夷山万里茶路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他对下梅历史文化熟悉到了如数家珍的地步,在很多人眼里,邹全荣就是下梅村的传记作者。而邹全荣说起自己的现状,却有些许无奈:“我做的就是文化苦旅的事。”据他透露,他自费出版的几本书,至今才收回一半成本。但他表示“无论如何,我对万里茶道的进一步研究必须坚持下去。”

在下梅村,像邹全荣、邹晓琳这样的邹家后人还有很多,他们不一定都从事茶叶工作,虽然时代变迁使富庶的家族飘零衰落,但“老祖宗的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不能丢。”这是我听到他们提到最多的一句话。

邹氏大夫第内的砖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