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茶如中庸之为德”

“建茶如中庸之为德”

武夷茶在历史上与诸多文人墨客有着深厚的渊源。北宋隐士林逋在《建茶》一诗中写下“世间绝品人难识”来称谓武夷茶,范仲淹说“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苏东坡形容武夷茶“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三主武夷山冲佑观的陆游,因为爱茶甚至怀疑自己前身是陆羽,写下“水品茶经常在手,前身疑是竟陵翁”的诗句。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在武夷山生活40多年,创闽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孟思想,于1183年在武夷山隐屏峰下兴建“紫阳书院”,授徒讲学,并潜心著述。朱熹也是一个爱茶的人。据《朱文公全集》记载,朱熹年少时即戒酒饮茶,以茶养德。后在武夷山授徒讲学,聚友斗茶品茗,以茶促人,以茶论道,晚年自称“茶仙”。他不仅写下《茶坂》《茶灶》《咏武夷茶》等诸多咏茶诗篇,还亲自携篓采茶,并引为乐事。

儒家的思想精髓主要体现在“中庸之道”,在《朱子语类·杂说》中,朱熹说“建茶如中庸之为德”,他认为品饮武夷茶,可以体会中庸之德,从而修炼中庸之道,做君子仁人。

兴贤书院,位于五夫镇兴贤古街,建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年),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构筑,朱熹学有所成后,曾在该书院讲学授徒

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坐落在五曲溪北隐屏峰下,建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是朱熹著书立说、倡道讲学的地方,朱熹在武夷精舍广收门徒,著书讲学,培养了大批学生,其理学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使之成为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闽学,在儒学中极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