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更接受山场精细划分

市场更接受山场精细划分

与其他诸多茶类一样,武夷岩茶也存在着标准化与市场实际热逐精细划分的矛盾,而且岩茶这个矛盾向后者倾斜的程度较其他任何茶类都大。武夷山过去岩岩有茶,各岩厂就制作出品自有山场的茶,所以今天对山场细分的追逐并不是新鲜事。而标准化生产则是自茶叶工业化运作以来的产物,其操作是将不同来源的茶依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合理拼配,目的是达到相对稳定一致的出品。两者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对消费者而言,比起购买参照国标而定出特级、一级等标准化级别的茶来说,某坑某涧更为清晰

武夷岩茶的两次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发布分别在2002年和2006年,目的在于规范岩茶的生产和出品品质。品类上,两版国标都对岩茶做了五大种类的划分,分别为大红袍、名丛、水仙、肉桂、奇种。地理产地上,2002版则将武夷岩茶的产区分为武夷山风景区内和风景区外,前者所产的茶为名岩,后者所产的茶为丹岩。而2006版相较2002版就只做了范围划定,划定武夷山市所辖行政区域范围,却没有做出任何划分,也就是说只要是武夷山市内按照岩茶工艺生产的茶,都算武夷岩茶。

国标上文字性的描述无法在色、香、味等感官要素给人以直观感受,于是又需要能对应符合标准的实际茶样,也就是实物标准样让进行标准化生产的茶企有依据可以参照。从2002年武夷岩茶国标发布到去年,物标准样已经分别于2002年、2004年、2006年、2009年、2015年做过五次。相关部门集结制茶专家,用最精选的原料,制作出外形、香气、滋味都要对应上国标中相应茶类、相应等级的茶样。

然而对素来讲究山场的武夷岩茶来说,自国有化茶厂解散后,因更加市场化而回归到讲山场,标准化似乎不大受市场认可。截至2015年底,武夷山全市注册茶叶企业有4800多家,有QS认证的为560家。原则上,每一家通过QS认证的茶企都应该配备有实物标准样用于指导生产,但实际情况是,截至2016年初,只有70家茶企购买了2015年发布的实物标准样。

国标的难以落实是我国各类茶都存在的状况。目前我国各类有国家标准的茶类每每制作实物标准样都需集数位专家之力,找来百里挑一的原料,花大力气才做得出。很多茶类的标准样从有标准制定至今就制作过为数不多的一两次。如何指望它能指导需要每天开工进行实际生产的茶叶生产商呢?

对消费者而言,比起购买参照国标而定出特级、一级等标准化级别的茶来说,某坑某涧更为清晰,所以大家更愿意选择一个自然概念上明确细化的产品,而不是一个人为赋予模糊等级的产品。比起名不副实的山场茶,过往一些不良茶企胡乱标注特级字样给人们留下的阴影也甚为巨大。

岩茶标准化更大的阻力还来自于近年来全球正掀起的一股针对食品的反工业化浪潮。不独岩茶乃至中国茶遭遇困境,标准化变得不再那么受欢迎和有说服力。我们会看到近年不同的食品领域都朝向越来越精纯化的趋势发展,啤酒界的精酿啤酒,烈酒里的单一麦芽威士忌,咖啡里的原产地精品咖啡,巧克力里的单源巧克力,在全球都俘获到越来越多的拥趸。虽然时下岩茶的消费者容易出现对单一小面积山场的狂热,但当消费者变得理性而有独立判断时,自然会各取所好,为自己所喜欢且符合自己消费能力的茶买单。可以说有狂热存在不是精细化分的错,问题首先还是在消费行为的理性和成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