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枚老茶章见证赤石茶市繁荣
下梅茶市式微,赤石茶市兴起。赤石本是崇阳溪岸边的一个普通村落,五口通商之后,福州港开辟,赤石到福州“一水可通,运费节省,故武夷茶之利,较从前不啻倍蓰”。清光绪年间,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赤石取代下梅成为武夷山最重要的茶市。
记者来到赤石时,却发现这里几成空村,经历了1998年的洪灾后,村民都搬迁到赤石新村,只剩下外地人和一些茶厂租住在此。茶商旧宅院杂草丛生,溪边11座码头都已废弃,老茶庄里“开秤大吉”的字样还清晰可见,当年舟来楫往的繁华却只能想象。

赤石村万里瑶珍茶厂珍藏的31枚清代老茶章


1.夕阳下的下梅村(刘达友/摄)
2.下梅村景隆号石门框上的字迹
3.赤石村一座废弃的老茶庄里,
还留有“开秤大吉”的字样
忆往昔,赤石街店铺林立,与崇安县城的水东街,与星村街、曹墩街、城村街、下梅街并称为“下府帮”商家必走的“六条船”。下府帮,是武夷山民间对闽江下游或闽南粤东一带客商的俗称。“六条船”,就是对占有水运优势的水东渡、赤石渡、星村渡、曹墩渡、城村渡、下梅渡的比喻。当年,赤石主要经营正岩茶,有青茶号60余家,而星村则主要是外山茶、红茶和江西乌的集散地。
在赤石村“万里瑶珍”茶厂,我见到31枚清代老茶章。这些老茶章收藏自瑶珍号第12代传人刘水生三兄弟。据刘水生介绍,瑶珍号为潮州商人杨瑶珍所创,与当时的集泉、泉苑、奇苑、文圃同列武夷山五大茶庄。刘水生的太爷爷刘建章在瑶珍号任品鉴师。战火纷乱的年代,瑶珍茶厂有幸躲过浩劫。建国后,武夷山所有私营茶企都收归国营并入崇安茶厂,1950年改为中茶福建省公司崇安试验茶场,茶章便被刘家保管在家中。
“这31枚茶章有的用木头制成,有的是牛骨。”刘水生说,“最大一枚茶章长宽3厘米,高6厘米;最小长宽高不过3厘米。”茶章上刻着正岩水仙奇种、竹窠顶上上名种、瑞泉提欉水仙奇种等,每一个茶章代表着一个山场一个品种。“瑶珍号茶章繁复的名号,正是当年赤石茶市繁荣的见证。”邹全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