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不是旅行,更不是旅游
采访/梓荌 整理/林语
行走不止于此,因为行走不是旅行,更不是旅游。我们是通过这种艰苦的行走激发自己寻找自我,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哪怕这个倾听的时间很短暂。

李科
天马行空心灵公益行走活动联合发起人
李科,“天马行空”的联合发起人,被人称互联网老兵。之前分别在网易、酷狗音乐共工作了十五年。他一直喜欢户外旅行,基本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特别是西部边境地区。李科多半是独自或与朋友背包纯旅行,“没有思考过太多问题,纯粹是玩”。
2011年的一个机缘,作为选拔出来的三位白领代表之一,李科参加了陈坤发起的“行走的力量”第一期活动,目的地西藏。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旅行”—止语徒步行走。没有嘻嘻哈哈,没有酒,不能聊天,只需低着头,看着自己的脚下,在清新没有污染的空气中调整好呼吸,在纯净湛蓝的天空下行走,感受这片土地的纯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感知心里的力量。这一走,李科就在西藏行走了六年。
2014年,李科与孙神州、宋继卉联合发起了“天马行空”心灵公益行走活动,成为最早一支从“行走的力量”中分出来的一股行走正能量。李科这样解释“天马行空”,天代表天路,天路就是西藏,因为活动缘起西藏;马,因为发起活动的2014年是马年,马还代表着万马奔腾、奔跑的意思;行就是行者,就是行走;空就是代表着感受,放空自己去感悟。

“行走去自己世界的边缘”,其实就是突破
“我们就是播出的一颗种子,希望这个种子能够成熟,茁壮成长”,能影响到自己身边的朋友。第一期的行走地是被誉为神山之王的冈仁波齐圣山,主题为“涤荡心灵的转山之旅”。前期的准备工作繁琐,还要担负很大的责任。从专业向导团队的选拔、专业徒步路线的设计、专业后勤保障的每一个环节到队员前期的身体适应性训练和突发状况的应急措施等,“天马行空”都制订出一套非常严谨的流程来确保队员山友的安全。这次的队员主要是通过自媒体进行全国海选的,共有12个山友参加。2015年第二季“天马行空”行走西藏纳木错转湖,行走队员是拓客和创二代。
2016年是“天马行空”行走的第三年。李科行走的时间最长,经验丰富一些,活动里会给新参与的山友予以合理的建议,包括心灵沟通和咨询。9月17日的行走地是珠穆朗玛峰大本营,主题升华为“行走到自己世界的边缘”,为期8天。活动主张每个人要勇于探寻自己的极限,通过行走这一形式,到达自己从未去过的地方,征服自己从未想过的困难。在行走过程中山友们用心感受,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美景,然后通过各种自媒体平台告诉身边的人:在行走过程中的想法、感受、遇到的各种挑战,以及各种好玩的事情,包括怨言、矛盾、快乐……
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让很多向往美景的朋友望而止步,更别说要行走到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李科这次没有一点不适的反应。谁能想到在2014年天马行空第一期行走冈仁波齐的时候,他遇到了人生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情,濒临死亡的边缘。他当时身体最高承受的海拔为4000米左右,当到达海拔4800米的塔钦时,李科的高反已经相当严重了,“脸肿得像个猪头”,专业向导严重警告他不允许再往上走,但他考虑到这是第一期,自己又是发起人,就任性了一回。第二天晚上八点钟到达海拔约5100米左右的客栈时,李科出现了脑水肿,全身发黑,嘴唇黑紫,瞳孔放大,一直呕吐,只吃了一点酥油茶的他已经吐不出东西了,套了两个睡袋加一床被子,全身还是冷得不行,应急保障车连夜把他送到山下的普兰县。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当应急保障车下到海拔3600米时,李科感觉“就完全没事了,又活过来了”。
“行走去自己世界的边缘”,其实就是突破。“你不自我突破,心里就一直有恐惧,就不敢往前走,就永远走不出去。如果你的身体、生命都接受了挑战的话,你的事业和工作及任何的东西还有你不敢去突破的吗?”
“每一年,每一个人,都会遇到想不通想不到的事情,所以才希望在行走中感悟人生。每年行走归来,都如同获得一次重生。”李科希望接下来的天马行空公益行走活动能把条件放得更宽些,希望衍生和孵化出更多与体育、娱乐等相关的企业,激发人性最美好的一切,并传播给身边的人。“我们会告诉他,行走不止于此,因为行走不是旅行,更不是旅游。我们是通过这种艰苦的行走激发自己寻找自我,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哪怕这个倾听的时间很短暂。”

通过行走这一形式,达到自己从未去过的地方,征服自己从未想过的困难。在行走过程中山友们用心感受,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