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草岩茶申遗材料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年过去了,当初申报非遗的点点滴滴,黄贤庚历历在目。
2005年7月,时任武夷山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的黄贤庚接到当时武夷山市文体局局长张传新的电话,让他带上武夷岩茶相关资料参加“紧急会议”,会议上传达了福建省文化部关于武夷岩茶需申报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文件。
“这可是个大事啊!”作为申报非遗材料的主要起草人,黄贤庚既兴奋又备感压力,“武夷岩茶品种丰富,山场千变万化,制作技艺复杂精深,十来天的时间就要把这些材料整理出来。而且当时全国其他茶类都准备申报,竞争对手强大,比如安溪铁观音,他们准备的时间、材料都比我们充分。”
即便如此,黄贤庚对武夷岩茶申报成功仍很有信心。在他看来,武夷岩茶工序之繁复,技艺之高超,劳动强度之大,费时之长,制约因素之多,是其他茶类制作工艺少有的,它是武夷山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用了10天的时间,黄贤庚从武夷岩茶的历史、地域、工艺流程、工艺价值、保护体系以及传承人推选这几个方面把申报材料准备好,并让12位“非遗传承人”的候选人挨个签字。“当时不少人根本不知道传承人是什么(意思)。”
2006年5月,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非遗’含金量是很高的。”黄贤庚说。当时国家有关专家审定批准列入的第一批“非遗名录”共518项。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民间艺术”等十大项,传统手工技艺只列89项。武夷岩茶“非遗”列在413号的传统手工技艺之第63项。武夷岩茶在品种复杂繁多、制茶工艺五花八门的泱泱茶叶大国中独占鳌头,成为第一批、也是当年唯一跻身“非遗名录”之上的茶叶制作项目,极其难得。
尽管申报非遗成功给武夷岩茶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效益,但黄贤庚也发现人们对于“非遗”有不少误解,甚至把武夷岩茶和机器制作工艺都说成是“非遗”,“列入‘非遗’的是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黄贤庚强调,“媒体们争先报道,武夷茶事活动都会进行制茶表演,但往往只局限于摇青等一两道工序。”这也和现今在武夷山很难见到全套手工制茶有关,为此,他根据自己多年来手工做茶的亲历将岩茶传统制作工艺整理汇总,其儿子黄翊将做茶过程以插图形式还原出来,出版了《岩茶手艺》一书。“手艺没有形态,无法保存,只能依靠传承,留住岩茶手艺很难但又是必须做的,我想在这方面尽点努力。”黄贤庚说。
黄贤庚
武夷山茶文化研究专家,出版《武夷茶说》《岩茶手艺》

十年过去了,当初申报非遗的点点滴滴,黄贤庚历历在目
人们对于“非遗”有不少误解,甚至把武夷岩茶和机器制作工艺都说成是“非遗”。
“当时不少人根本不知道传承人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