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栏坑一度无人认领
别看“牛肉”现在火得一塌糊涂,当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世纪80年代,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统购统销的几十年,把茶叶品种以及山场的“个性”统统都混淆了,那时候喝茶不讲究“山场”,牛栏坑这样的正岩核心区域都处于半荒芜的状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政府大力推广肉桂,号召茶农在牛栏坑、慧苑坑重新开辟茶园。这些坑涧面积不大产量不高,地势崎岖种植管理都有难度,“当时老百姓都不情愿。”但在孝文家茶品牌董事长陈孝文的父亲、制茶大师陈墩水看来,地不要钱、苗也不要钱,一亩还可以贷款600元,不过是花点力气。陈墩水直接领了茶苗把牛栏坑里其中的一块地认领了,花了两个晚上把茶树都种上。“而这两个晚上的工夫,也让孝文家茶成为了在牛栏坑拥有最多山场的茶企之一。”王开心说。
1987年,国家放开乌龙茶统销后,肉桂价格逐步提高,并在1993年开始大跃进。当时正岩肉桂的毛茶价格大概是每斤6元,一个来收茶的香港人喝到肉桂非常喜欢,出价每斤50元。以为卖出“天价”的武夷山茶农后来才知道,50元收去的肉桂在香港市场上竟然卖到每斤500元。这件事,让武夷山茶农发现了肉桂在市场上的潜力。
2006年,电视剧《乔家大院》取景武夷山,武夷岩茶也跟着火了一把。再加上近几年各个坑涧山场的常识宣传与普及,岩茶价格进入了第二次爆发,“牛肉”更甚。看到肉桂大热,武夷山不少茶农甚至将自家山场茶园里其他品种的茶树砍掉改种肉桂。
有业内人士则对“牛肉”大火表示担忧,认为当大家都去追捧一种茶叶的时候,本身就是有问题。并呼吁让茶叶回归茶叶,让真正健康的茶叶有效满足消费者的“口腹之欲”之后,再去谈更多形而上的东西。
“‘牛肉’的火不是谁炒作出来的,所有经营“牛肉”的人都是被“牛肉”的自然发展趋势推着走的。纯种大红袍是有性繁殖技术下的菜茶代表,肉桂是无性繁殖技术应用后的成果,是种植技术革命带来的大时代产物。这或许就是肉桂火起来的原因之一。”王开心表示。